想到不容易,买到不简单
“偏门房”只是个传说?
经适房一出,不少人开始打起了“装穷”的脑筋,想尽办法弄套房子。所幸目前看来,从申请到购买的整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层层公示和审查,是否还会有人漏网我们拭目以待。不过,在这个房价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时代,总是有人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找到各种各样的“偏门房”,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甚至以此发财牟利。
准拆迁房:等待补偿
张先生原本在威海路有个不大的汽配店门面,“当时月租能收四五千元。”原本指望着这么过过小日子,没想到有一天,一纸拆迁通知书,让他一下子没了方向。“拆迁办那时候说可以补贴我房子或者现金,我都没答应。”张先生提出的要求是,还是要一个可以开门做生意的门面房子,让自己的生活能继续维持下去。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想想他的要求也算合理,于是调配了一下手头的资源,盘给他一个徐家汇附近的小商铺。
谁知道两年后,徐家汇的商铺又碰到了拆迁。这次,张先生留了个心眼,“故伎重演”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过这次并不一定要商铺,而是要求那些“准拆迁房”。也费尽心思,打通层层关系后,张先生的这个商铺换到了两处等待拆迁的房子。如此这般在十年里“滚雪球”,张先生已经滚到了近千万身价。最近,他又在七宝附近买了一套房子。问他为什么选那里,他神秘兮兮地说:“我看见一张以后的规划地图,图上我买的这个房子是没有的!”
不过不少房地产业内人士也指出,现在要想如法炮制,几乎是难上加难。真正的待拆迁房,基本上没人会出手。大部分“准拆迁房”价格要远高出附近的二手房均价,而且其实并不知道拆迁时间以及具体的补偿方式。而不少卖“准拆迁房”的房东大多急需资金,且不愿等待漫长的拆迁期。在交易换就,还可能存在交纳押金后户口冻结导致无法过户等种种风险。
亭子间:四两拨千斤
何先生的买房经历也颇为传奇。15年前,当与他同龄的人纷纷考虑买房子时,他却把眼光投向了谁都没注意的“异类”——亭子间。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他在几年间,陆陆续续以2万-3万元一间的价格,在市区买了七八个亭子间。这种另类的买房方式,受到了不少朋友的取笑。大家都叫他“亭子间大王”。
不过何先生依然故我,直到有一天,他的第一处亭子间被拆迁,得到了15万元的补偿款。2万元一下子变成了15万!这时大家才真正明白他的“用意”。当初买大房子的人,如今纷纷佩服起这位买小房子的人的眼光。而何先生对自己的这套生财之道也颇得意。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个故事是“上海滩最贵的亭子间”。据说有人曾经买过一个老别墅里的亭子间,最后整幢别墅陆陆续续被一个大款收齐,只差这一个亭子间。经过长达数年的谈判,软磨硬泡,最后,大款崩溃,以50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个当年才6万元入手的亭子间。
故事归故事,经过几番变迁改造后,如今市内的亭子间早已屈指可数。而为数不多的几处,早也不是两三万元一个能买到,再后面加个“0”也很难说动人家。同时,买亭子间也和买待拆迁房一样的各种风险。
“孤老”房:继承宅基地
林小姐曾经买过两套房子,但是最近,随着崇明大桥通车,川沙新建迪士尼项目,她把投资目光投向了“乡下”。但是,她也不买那里的商品房,而是偷偷摸摸地专找农村的孤老,对他们的房子“下手”。其实,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孤老名下的“宅基地”。
按照政策,农村户口的人有宅基地可以分,在宅基地上可以自己造房子。“宅基地”可以继承,但是无法买卖,所以即使一个城里人买了宅基地上建的房子,其实从法理上来说也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惟一的办法是将自己变成宅基地的合法拥有者。可是,一个城里人,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林小姐的办法就是找孤老。
“简单来说,就是找到一个孤老,然后给他一笔现金,让他指定我为他的遗产继承者。当中还要经过复杂的法律程序。等一系列程序办妥,等他过身后,这块宅基地就能归到我的名下,就能自己造房子了!”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和林小姐动了同样的脑筋。因此在不少的农村地区,七老八十的孤老,总会莫名其妙跳出几个不知从哪里来的“远房亲戚”。有些明明吃低保的孤老,居然还能在自家的宅基地上造起几层楼的别墅。
林小姐目前还在寻觅这样的“孤老房”。“很难找,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
[责任编辑:cindy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