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股票账户和密码告诉我们,我们替你操作,收益三七分成”,这是某“第三方理财机构”客服人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推荐的理财服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作为理财产品“厂商”,其理财规划的公正独立性受到质疑,第三方理财机构也就应运而生。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第三方理财市场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如果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盈利模式不能转变为向投资者收取顾问费,则难以做到完全客观。
银行推荐难客观
连日来,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了深圳一些银行网点,发现它们尽管已集中了各类理财产品,但在销售中难以完全客观。在三家银行的网点,当记者提到希望购买基金时,理财人员均推荐该行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在一家股份制银行,记者要求购买某知名保险公司产品时,理财人员却力推某小公司保险产品,甚至用定期存款收益来类比分红险。
“今年总行以中间业务收入来考核分行,我们对银保产品推销力度加大,去年以产品认购规模来考核,因此我们更多地推荐自己的产品”,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负责人说,银行在销售产品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市场情况、产品收益、客户需求,不能砸了银行的牌子;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销售任务。“销售压力大,基层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可能出现误导”,几家银行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为完成销售任务,他们甚至自己掏钱买过代销的基金以及保险产品。
除了银行,一些保险业务员也用“理财规划”来吸引客户。某国有保险公司经理王小姐说,她能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及理财规划方案。仔细询问才得知,她所谓的理财规划只是其公司不同类型保险产品的组合,她也未获得任何理财规划资质证书。
鱼龙混杂
这种情况下,号称“独立客观”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应运而生,并利用网站、手机短信等方式推广。在某理财网站上,共链接了18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网站。记者拨打了其中一家位于杭州的客服热线,其工作人员表示提供“代客理财”服务,即客户提供股票账户和密码他们操作,获取收益三七分成;还有几家则提供理财规划师培训服务,并不针对个人。记者还按照某“独立理财顾问”发来短信提供的号码,接听人却是推销保险的业务员。
“目前独立第三方理财市场确实还缺少监管”,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表示,中国理财市场最近两年才得到大发展,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普益财富首席执行官罗志华认为,当前所谓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要么以代销银行、信托、基金、私募等产品所获得的佣金为营利模式,要么以为理财从业人员提供培训、理财规划等方式为营利模式。
“第三方理财要做到客观,就得采取向客户收取顾问费的盈利模式,但现在还难以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表示。第三方理财在发达国家已比较成熟,均采取收取顾问费模式运行。从2003年开始,第三方理财机构在中国开始出现,但发展得并不好。
前景未明
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未来发展前景,业界有不同观点。普益财富首席执行官罗志华则认为,基于国内金融服务环境与传统理财文化判断,投资者愿意支付费用聘请第三方理财机构提供服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尚难规模化出现。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一些有强大投研力量的独立研究机构,尚不愿意介入第三方理财市场。罗志华表示,普益财富作为国内理财市场中一家独立研究与提供数据服务的机构,发展方向定位于为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部、财富管理中心,以及信托、私募等高端理财市场提供专业服务,并不打算涉足第三方理财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增霆也告诉记者,第三方理财作为智力密集型行业,前期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非常大。在目前市场环境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情况下,他们并不看好。他们希望自己能向第三方评级机构发展,面向金融机构提供评级服务。
[责任编辑:divo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