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增幅为1%,连续第9个月下跌,PPI同比降幅达3.3%,连续第5个月大幅走低。这是统计局2009年修改公布规则后,首次同日发布CPI、PPI数据。去年12月CPI和PPI分别为1.2%和-1.1%。
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分析师预期,通缩已成事实,央行继续降息可能性较大,但是由于市场流动性充裕,空间减少;而存款利率下调力度,会较贷款利率大。
短期防通缩 长期防通胀
过去10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发生3次通缩,前2次通缩分别历时26和15个月。
分析师大多认为,中国目前的通缩风险仍无缓解迹象。荷兰银行驻新加坡经济学家Tim Condon称,考虑到去年四季度物价快速回落,预计通缩将在今年早些时候加剧到新的水平。CPI的下滑幅度或超2%,其后PPI则可能下滑逾5%。
民族证券分析师徐一钉表示,“虽然目前经济出现一些转好迹象,比如信贷规模扩张、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回升,但结合PPI、CPI这些指标综合来看,并不能做出经济已开始转向乐观的判断。”
国泰君安认为,由于长期通缩发生的条件应该是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减少,所以国内长期通缩的条件并不存在。通缩之后,通胀可能很快就会发生。
考虑到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正进行中的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国际普遍的零利率现状和全球能源需求等众多问题,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将逐步推高下半年物价数据,2009年的CPI和PPI数据可能再次出现反转。通货紧缩的局面将在年中发生改变,下半年经济将重新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著名经济学家谢百三也指出,除了担心通缩外,也担心通胀。
连续三个月正利率央行或降息防通胀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将根据具体经济情况采用不同货币调控手段,并非单靠利率调整这一种货币政策。该言论被市场理解为“央行近期不降息”。
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仍认为,如果物价形势没有好转,中国央行仍会采取措施尽力阻止通缩的发生。
“预计CPI增幅将继续缩减,这显然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为防止CPI增幅为负这一情况的发生,我们预计一季度央行仍有可能降息。”汇丰银行驻北京分析师马晓萍称。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中国还有很大减息空间。现在应该减息,一方面减轻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减轻消费者的负担,尤其通缩环境下要减轻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
不过,对“央行可能降息”的观点,瑞银证券(UBS)经济学家汪涛却认为,短期内降息已无必要。并且中国主要调控手段将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利率调整。
汪涛分析,这主要是由于近期贷款增加速度“惊人”所致。有消息显示,我国近期新增贷款爆发性增长,11~12月分别达到4769亿和7718亿元,2009年1月前20天已经达到9000亿。
可能选择三月降息存款降幅大于贷款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正利率显示还有降息空间。在预期2月份信贷将继续保持强劲的情况下,央行仍可能在利率上暂时按兵不动。但3月份很可能出现货币政策工具的再度量价齐动,并成为二季度货币政策密集投放的开端。
昨日有外电分析,在物价持续下行情况下,如果维持现行的利率水平,不利于经济的振兴和消费的提高。不过,由于1月份金融机构贷款预计超过人民币1.2万亿元,因此流动性复苏迹象明显,贷款利率下调力度可能会降低,而存款利率下调力度会相对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