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变迁的基本路径是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与干预,实现基本经济活动的自主自立,用流向的话语说,就是经济活动的市场化。30年来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政府管制松、行政干预少的地方,商品就丰富多彩,而且价格低廉;凡是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地方,陪伴我们的就是质次价高、滥竽充数。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因是之故,我们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进行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随后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证券市场,企图借此加快经济领域全面市场化改革进程。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原本应该最市场化的证券市场似乎名不副实,掉进了难以自拔的陷阱。而这成了我国证券市场千奇百怪现象滋生的温床。
仅仅两周时间,上证指数就从3478点跌到2760点,跌幅超过20%。中国股市急剧下跌的背后到底有什么重大因缘?逐一分析目前的几种流行说法,似乎都难以解释这种现象。货币政策微调对人们津津乐道的流动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流动性与行情也没有确定的关系;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复苏迹象越来越清晰;A股虽然短期内涨幅过大,需要调整,而且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日后的发展,但整体而言,大跌之前A股估值并没有高到离谱的程度,与历史平均水平相差无几,还不到2007年顶点估值的一半。照此来看,诚惶诚恐的大跌怎么也说不过去。但于A股而言,这只不过是历史的又一次轮回而已。
对于3478点开始的大跌急跌,业界倾向于认为是心理因素起了主要作用———投资者追求短线获利的从众心理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也就是说,在经济回暖、股市上涨后,短期内大量资金流入———新开户数猛增,成交屡创新高———放大了股市的涨幅。一旦政策信号出现变化,多数资金纷纷离场观望,市场被恐慌情绪笼罩,加剧了下跌。这就是说,股市涨跌的根基不牢,投资人心中无数,以致市场重心不稳。也就是说,决定股市升跌的不是基本的经济面,而是其他东西。如此一来,市场就极富弹性,涨跌无度。而这一切之所以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貌合神离的市场化。市场化一旦走样,股市就会变成“五毒俱全”的怪物———既可以利用非市场化手段,还可以假市场化之名,真可谓上下其手,无往不胜。而一旦建基其上,涨跌无度也就无需大惊小怪了。
举例来说,新股改革市场化提了N次,也试过N次,市场曾屡屡对此给予了甚高的期望,但往往逃脱不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魔咒。经过一两年的精心准备,光大证券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名登上IPO首发列车。但是,其按PE44倍、PB5.81倍确定的高达21.08元的发行价,让我们领悟了发行制度改革的要害、真谛与威力。曾记否,2000年7月,闽东电力也是借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之名登台亮相的,发行价11.5元,市盈率高达88倍。这是怎样的市场化?按照我们现行的做法,笔者断言,PE100倍、200倍的新股也照样能发出去。不过,在笔者看来,高价发行已经成为A股市场很多问题的根源。正本清源,回归市场,是证券市场平稳发展的先决条件。
短期来看,此轮急跌对市场影响很大,但决定市场中长期运行趋势的因素还是基本面。7月份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公布了宏观数据,虽然有些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但经济复苏的趋势越来越强劲。OECD整体领先指标连续第5个月上升,全球领先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迹象已经更加明显———美国经济补库存刚开始,二季度美股发布超预期财报的公司在增多,美国制造业活动正增长,各种迹象表明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尔后,在财政货币政策的推动下,私人投资将会逐渐替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推手。国内的出口在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欧美传统消费旺季影响下,将有明显的复苏。国内宏观面仍然看好,三四季度超预期的数据仍会增多。如果市场进一步下跌,不仅IPO发行势必受影响,也不利于实现政府上半年希冀的借股市复苏为经济增长做贡献的预期,更不利于整体经济复苏。
[责任编辑:emily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