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环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包括QDII在内的近百款银行理财产品均遭重创。记者调查发现,表面上看,造成巨亏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资本市场风险、商品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而一旦有更多的国际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倒下,则这些产品的交易对手风险也将暴露,届时类似华安QDII的暂停赎回事件可能在银行理财市场重演,而一些保本设计产品也有可能出现跌破净值的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6日,正在运行的252款银行浮动型非保本的QDII理财产品中,有246款净值低于1元,亏损面高达97.6%,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产品属股票挂钩或商品挂钩型,净值随着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起伏较大。例如,某中资银行于2007年10月发行的“港股给我留言 早班车”计划,由于入场时机恰逢恒指高点,至9月18日已经亏损了56%,比今年3月清盘的民生银行“港基直通车”还要大。而今年上半年曾一度非常红火的商品类理财产品也已风光不再,包括东亚银行的“施罗德商品基金”和招商银行的“海外寻宝商品指数投资”亏损比例均在15%以上。
汇率风险则在澳元理财产品上集中爆发。本周以来,澳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出现连续多日下跌,总计已跌去10%以上;而自今年7月15日澳元汇率见顶以来,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由6.64降至4.82,不足3个月即跌去27.31%,不仅使得大量前期购买了澳元理财产品的客户亏损连连,更连累了不少用人民币换汇投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者。有投资者告诉记者:由于此前澳元基准利率高,因此以澳元购买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是同类型产品美元款或人民币款的1倍以上,他与8月中旬换汇购买了某外资银行发行的6年期产品,如今正遭受着产品净值下跌和汇率下跌的双重打击。此外,近期伦敦美元拆借利率(Libor)出现暴涨,也使得据此设计一些外汇理财产品出现折损。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保本设计的结构性产品可能出现交易对手风险。此前,已有北京银行和招商银行的3款产品因涉及雷曼兄弟而到期无法支付。而近年来,各家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几乎均与国际大银行合作,使得结构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受美国金融危机牵连的重灾区。除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外,目前已经有AIG集团、美联银行、华盛顿互惠等多家华尔街知名金融机构被收购或接管,而富通集团、巴克莱、瑞银、莱斯银行和苏格兰皇家等欧洲老牌银行也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这些金融巨头先前以自身信用为担保而发行的巨额票据和期权均凸显出交易对手风险。例如,某中资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将主要资金投入海外市场,但为对冲风险,购买了巴克莱银行发行看跌期权。这意味着巴克莱一旦遭遇破产危机,则该期权价值的对冲价值势必无法体现。另外,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系机构交易,一旦海外银行出现破产,则无法享受欧洲政府为个人存户所提供的存款保险。
[责任编辑:yeek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