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股票入门股票心得
 
 
透视新股发行 券商热情不减喊价过高
发布时间:2016/10/6 2:53:48
 
文章内容

随着IPO重新开闸,打新也随之成为市场的热点。然而,券商喊价太高,高价发行是否合理?巨额老股转让是否有借道套现之嫌?一时间,这些问题也成了市场争议的焦点。

券商热情不减喊价过高

按照新股改革意见,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而从目前完成网下询价的新股看,申购报价剔除比例都在20%以上

⊙记者 曾雯璐 ○编辑 李剑锋

近期打新无疑是市场热点。截至目前,已有10多只新股完成了网下询价。从询价情况看,公募基金、券商自营等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偏离公司合理估值的高报价现象仍有存在。

有参与新股询价的券商研究员向上证报记者表示,“整体上看机构报价还是偏高,至少市盈率没有比2012年时低。主要是经历了一轮漫长的IPO暂停,还有拟上市公司财务核查,大家普遍认为首批开闸的新股不会有太大问题,打新是目前重要的投资机会。”

从各只新股的剔除比例也可以看出,机构的打新热情不减当年。按照证监会此前发布的新股改革意见,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而从目前完成网下询价的新股看,申购报价剔除比例都在20%以上。

比如良信电器,网下初步询价申购的投资者435 家,剔除的申购量占初步询价申购总量的比例达到80.46%。良信电器最终发行价19.1元,发行市盈率为24.64倍,其所属行业最近一个月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6.79 倍,估值在合理范围,但有券商自营账户和保险机构报价接近40元。

又比如思美传媒,网下初步询价申购的投资者有539家,最后剔除初步询价申购总量的66.61%。思美传媒最终发行价25.18元,某信托自营账户甚至报出了60元的询价高价。

沪上某资深保代向记者分析称,“我们看到首批大部分新股定价还是比较合理,主要是因监管层有意抑制新股定价虚高,使得不少企业主动压低发行价。另外,投行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网下配售机构可以进行充分沟通,要平衡配售机构和上市公司利益,而不再是从前那样倾向上市公司。不是说定价越高越好,还要考虑上市之后股价是否有上涨空间,网下配售的机构是否能够获益。”

而贴近10%剔除比例的新股定价则会表现较高,比如炬华科技。据公司发行公告,炬华科技剔除报价部分占比为18.09%,符合相关规定,最终定价55.11元。尽管如此,还是有多家券商自营账户、资管产品或者公募基金给出了60元以上的高价。

不过,也有部分机构回归理性放弃了高报价。比如楚天科技,最终定价40元。楚天科技剔除报价部分占比仅为11.16%,紧贴着10%的红线。

“新股众多,要考虑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合理估值防范破发。”沪上某基金公司投资人士告诉记者。该基金公司多只产品的报价也均落在有效报价区间下方。

机构打新应考虑投资者

作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理财产品,其手中的资金来自于更多的非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参与新股网下申购时,一方面要承担作为“买者”的风险和权利,一方面也要为其背后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负责

⊙记者 浦泓毅 ○编辑 李剑锋

在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如何抑制网下机构投资者报价虚高的现象一直被市场所关注。从已经完成网下询价的多只待发新股来看,不少新股出现了在网下报价中大比例剔除最高报价申购的现象,显示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正在对抑制新股发行虚高产生积极作用。

然而,在一些案例中,新股发行市盈率远高行业市盈率、控股股东老股转让套现远高实际募资等现象伴随出现,使得市场对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是否理性定价产生了疑问。有市场人士称,当前二级市场中创业板一枝独秀,再加之A股刚经历了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新股停发,两个因素的叠加使得一些机构投资者迷信新股短线暴利,因此在定价时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客观。

有识之士呼吁,机构参与网下询价需要拿出专业投资者的理性和逻辑。避免被短线思维和市场情绪所左右,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审视发行公司基本面。

上证报记者了解到,在基金经理、券商资管等机构投资者中,近期将最近一个月的新股发行视为今年重要投资机会的观点不无市场。有机构人士认为,当前市场热捧创业板,申购创业板新股“稳赚不赔”,甚至有机构人士表示,即使未能在申购中中签,在创业板新股上市交易首日集合竞价中挂涨停板买入,也可确保在之后几个交易日内中实现大幅浮盈。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称,这种观点的存在说明部分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对新股价格考量已经脱离了对相关企业基本面的判断,更多地受到当前创业板火爆的市场情绪,以及“打新不败”的过去所左右,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在正常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大幅减持无疑会被认为是利空,甚至引发市场对于公司基本面是否将会出现重大变化、大股东对公司发展是否具有信心等质疑,从而带来股价的下跌。”这位业内人士表示,“但在最近的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眼看着大股东通过老股转让大幅减持,规模远超募资,却依然给出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市盈率,这正常吗?机构给出高价的唯一理由,就是他们坚信能在二级市场上找到更傻的接盘者。”

另有市场人士表示,从大股东借老股转让减持,到部分机构坚决高价申购,无异于一场击鼓传花。固然人人都相信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棒者,但当畸高的新股价格最终回归理性时,受伤最重的往往是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

在新股发行体制不断走向市场化过程中,“买者自负”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原则。但作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理财产品,其手中的资金来自于更多的非专业投资者,“买者自负”的原则不能简单适用。机构投资者在参与新股网下申购时,一方面要承担作为“买者”的风险和权力,一方面也要为其背后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负责。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文章
  • ·透视新股发行 券商热情不减喊价过高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