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购物卡销售依旧火爆 节后“倒卡族”出没
发布时间:2012/2/14 3:19:01
 
文章内容

购物卡销售依旧火爆 节后“倒卡族”出没

购物卡所串联起来的产业链延续春节前的火爆,目前仍有不少“套现族”和“倒卡族”出没。 资料图片

元宵节后,购物卡所串联起来的产业链仍然延续着春节前的火爆。在这一链条上,得利的不仅包括商家,还有想把富余购物卡变现的“套现族”,以及做回收生意的“倒卡族”。

线上线下忙着“倒卡”

“益华购物卡4000元,现3600元出售。”1月30日,中山一位乔姓先生在赶集网上张贴出了信息,出售两张购物卡。同一个页面上,还有五花八门的卡在出售:华润万家提货卡、吉之岛购物卡、博雅书城购物卡、国美美通卡,不一而足。

随着单位福利、馈赠亲友的以“卡”代物,购物卡在回收的“二级市场”开始热销。记者在58同城、赶集网、oncity等中山同城论坛上看到许多转让各类购物卡的信息。

与此同时,中山本地论坛上也有不少专业“倒卡族”。在网上发帖称“求购各大商场积分卡”的吴先生向记者表示,一次做几万块的生意十分常见,几百几千对他来说只是“小单”。他给客户的价码是无论哪类购物卡均为面值的8.5折。

在一些地方,平时回收烟酒的杂货店,也挂出“回收购物卡”的牌子。“中秋节前后,元旦、春节‘两节’前后,都是礼品回收的旺季。”中山纪念堂附近的一家烟酒店老板老陈说,不同时间点、不同商家商品价格的高低,是影响收购价格的直接因素。如春节后壹加壹、华润万家收购价为面值的7折,而在年前可打7.8折。益华百货积分卡年后、年前收购价分别为面值的6折、6.5折。

老陈向记者表示,回收购物卡就是低折扣买入高折扣卖出,从中赚取差价,一张千元卡转手就能赚几十块。既可以批量卖给公司,又可零售卖给消费者或直接帮顾客刷卡。“卖不出去也可以从商场买烟酒放在店里卖,层层折扣下来,一些商品甚至比批发价还便宜。”

购物卡风靡潮流难叫停

“现在只剩下9张100元面值的卡了,如果你还需要,可以先预定,明天下午3点过后过来拿。”2月7日下午16:00前后,中山东区竹苑市场的壹加壹超市客户服务中心告诉前来购卡的消费者,购物卡几乎已经售罄,若要其他面额及数量则需“预定”。

而在不远处的东区最大的购物商场,二楼客服部的售卡中心也有不少人前往咨询、购买,该客服部的营业时间一直持续到21:30。

近年来,购物卡曾被有关部门多次叫停,然而一切禁令,终究未能阻止购物卡风靡的潮流。

2月7日下午,杨勇推着满满一车商品,来到华润万家收银台。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卡递给收银员,但既非银行卡又非信用卡,而是一张面值千元的购物卡。春节前,杨勇收到不同商场、不同面值的购物卡十余张,这些卡中有单位发的,也有客户送的。

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近年来购物卡不仅成为送礼的良好选择,亦成为洗钱、企业避税发放员工福利的好载体。据去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对20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使用的购物卡的来源上,单位发放和他人赠送分别占比59.2%、46.2%。

杨勇并不知道,手上这张小小的卡片,背后是一个已经积聚起8000亿元资金的庞大产业。8000亿,还只是2008年时的数字。据零点公司的调查,预付卡产业目前正以2倍于GDP增速的幅度扩张。

购物卡产业链庞大

购物卡近年虽遭多次叫停仍屡禁不止,甚至被外媒戏称为“二币”(第二人民币)。在广东翔宇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周生看来,这缘于在正常的商业链条之外,一条另类的预付卡产业链已形成并愈发壮大。“在这个链条上,发卡机构、签约商户、消费者各得其利。”

有媒体称,现在一些商场购物卡消费已占到商场日常营业额的近三成。徐周生表示,购物卡是一种预付卡,先存后花,这就意味着出售购物卡本身就能够让发卡商家获得巨额的现金流,而这些资金便成为发卡商家的“零息贷款”。此外,因购物卡多为他人赠送,持卡人消费时也会格外大方。

“送张购物卡,虽然也等于是钱,但收卡人往往心理上不这么认为。”徐周生说,因此以“卡”代物的方式,近年来在人们人情往来中很流行。而购买购物卡有返利及发票,又让许多单位倾向于以发购物卡的形式给员工福利。

记者注意到,中山购物卡市场上,购物卡卡名往往叫会员卡、积分卡、提货卡,卡的面值有时也藏玄机,长长的数字串中某几位才表示金额的大小。这无疑给购物卡抹上一层暧昧。

近年来,披着“人情往来”隐性外衣的购物卡,频频出现在“受贿清单”上。“购物卡一方面可能成为腐败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扰乱了金融监管秩序。”广东帅毅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旭东认为,政府应加快立法步伐,将这种涉及支付业务的经济行为纳入法制轨道。“这种治理绝不是仅凭一家之力可以完成,需要金融、财税、商务、工商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图文]购物卡销售依旧火爆 节后“倒卡族”出没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