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遏制银行理财异化 尚福林叫停一个月内期限产品
发布时间:2011/12/5 5:20:20
 
文章内容

时近年终,资金紧张,揽存大战一触即发,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本被银行寄望作为“利器”使用,但日前被银监会叫停。

11月16日,多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本报透露,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发行一个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银监会担心,银行过度依赖短期理财产品揽存,造成存款在月初、月中、月末大幅震荡,诱发流动性风险。

不过,多位银行理财业务条线人士表示,市场对现金管理类产品存在巨大的需求,接下来,银行可能的应对之举是将同一系列的短期理财产品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可供客户自由申购赎回的开放式产品。

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

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乃应对银行理财异化为存款工具的监管之策。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业务从2005年以来快速发展,是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预演的产物,其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当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在资金投向上,主要投向信贷资产,沦为“第二信贷部”;二是运作过程不够公开透明,过度透支了银行信用。

IMF近日发布了针对中国金融部门的FSAP报告,报告所列举的短期风险就包括“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一位银行业高管认为:“银行理财规模膨胀,存款加速流出银行表内,必然对银行体系带来冲击,但这也是无法遏制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如何减轻存款流失、金融资产重构对银行体系的冲击,引导银行理财回归真正的资产管理,是银监会新任主席尚福林面临的一大课题。

不过,这显然也不是银监会能够独自解决的,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也只是“治标”之策。当前银行理财出现的“异化”现象,短期来看,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过度使用数量型收缩工具,拒不采用价格型工具密切相关。长期来看,则是利率市场化阻滞,居民可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的产物。

银行罹患“理财强迫症”

今年以来,CPI高位运行,负利率状态持续,对公和个人存款加速流出银行表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一再上调,银行流动性紧张,为了维持存款规模,狂发理财产品。

一时间,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行,从城商行到农信社,其网点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的都是发行理财产品的信息。

银行此举,也颇为无奈,一些支行行长总结:“发理财伤存款,不发理财,存款全搬家,不仅肉吃不到,连汤都没口喝。”

银行集体患上“理财强迫症”,结果是存款大起大落,极不稳定。“一般而言,月初要用理财产品把客户的钱维持住,到月末则要想办法把钱从理财赶出来,拼命往存款倒。”一位股份制行零售部人士表示。

这种“左右手互搏”通过理财产品期限的精准设计来实现。比如,让理财产品在月末前一两天到期,客户的钱不可能马上取走,就“滞留”为存款;或者在月末发行理财产品,次月初成立,申购期的资金也形成存款。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遏制银行理财异化 尚福林叫停一个月内期限产品
  • ·遏制银行的自私傲慢 公众要大声说“不”
  • ·货币政策微调 银监会遏制银行冲刺信贷规模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