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车主增加选择机会 费率浮动范围更大
发布时间:2010/6/18 19:35:36
 
文章内容

  近日,保监会正式下发了《关于在深圳开展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这标志着深圳商业定价机制改革获批并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相关公司已在着手研发新产品,一旦新产品推出,广大车主买车险的选择余地会更大,不出险或少出险车辆的保费将明显下降。

  车险费率浮动范围将扩大

  与广大车主切身利益相关的车险改革格外受到关注,此次深圳车险究竟如何改革?

  记者从保监会下发的相关通知中初步了解的改革思路是:各财产保险公司可使用现行的商业车险行业指导条款和费率,也可自主开发基于不同客户群体、不同销售渠道的商业车险深圳专用产品,报保监会审批后在深圳地区使用。商业车险深圳专用产品可扩大费率浮动范围,完善相关费率浮动因子。商业车险深圳专用产品的条款、基础费率、费率浮动因子及浮动范围等应报保监会审批。各财产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在浮动范围内具体使用深圳专用产品及调整相关费率浮动因子时,须向深圳保监局报告。保监会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身数据基础、精算能力等条件有计划地研究和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商业车险深圳专用产品。

  昨日深圳保监局书面回应记者提问时称,这次车险定价机制改革与以前车险定价机制最大的不同,是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统一条款费率,允许公司开发专用产品,把产品的开发权交给公司,并扩大费率浮动范围。至于将引入哪些保费考虑的新因素费率浮动的范围会有多大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次深圳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改变现有的监管框架,按照《保险法》的要求,商业车险深圳专用产品的条款、基础费率、费率浮动因子及浮动范围等仍应报保险会审批,并应严格执行经审批的条款费率。深圳保监局正在按保监会要求研究制定具体的改革试点方案。总的方向是要与投保人的风险状况挂钩,连续多年出险、不出险一个样,显然不合理。而据记者了解,现行的费率浮动范围是基准费率的上下30%。

  车主将增加选择机会

  此次改革究竟能给车主带来什么好处?保监局昨日回应称,首先,改革将极大丰富商业车险产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车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费率浮动范围的扩大和费率浮动因子的完善,会让费率体系更加公平合理,让低风险的客户切实享受到低保费的优惠,当然高风险客户需要承担较高的保费。保监局认为,改革必将推进保险公司服务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销售的产品只有三种,业内称为A、B、C条款,产品内容大同小异。

  目前还未有新产品报备

  昨日保监局称,新的商业车险深圳专用产品由中国保监会负责审批。有关公司均在积极准备新产品的研发和报备工作,目前还没有新的商业车险深圳专用产品投入深圳市场。或许年内会有新品推出。

  昨日,深圳一家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小公司目前只能静观其变,这场改革主要看占市场七成份额的“老三家”即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如何改。因为绝大多数公司样本量小,积累数据不够,不具备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和条件。对于小公司来讲只能跟随,最好不要出现恶性价格竞争。如果车险整体费率下降,本已捉襟见肘的车险行业将会有更大亏损。如果大公司之间不进行价格战,小公司独家发起价格战的话,其实力难以支撑。

  太平洋财险深圳分公司车险相关负责人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还未看到车险改革的具体细则。产品是各家背靠背搞,还是在行业数据统一的基础上搞,目前还不清楚。他说,不能同是一个杯子,你卖10元,我卖5元,总需要一个卖5元的合理理由。这需要保监局有与这次改革相配套的具体监管政策。总体讲车险定价机制改革是好事情,但他提醒车险改革不意味着降价,而是意味着价格更合理,应是有升有降。市场现售的车险老三款产品时间太久,较少与风险程度挂钩,的确需要调整。

  车主期盼车险价格更合理

  据记者了解,车主最希望车险价格更合理。车主张女士昨日告诉记者,她已连续4年未出过一次险,她们公司集体在平安投保,她的车险最多也就是打六折。

  据记者了解,去年12月《北京地区机动车商业保险费率浮动方案》出台,保费与理赔次数及已发生理赔金额均有关。如果连续五年未出险和发生理赔,无赔款优待及上年无理赔纪录系数为0.4,如果上年度发生8次及8次以上理赔,该系数为3。以同一辆五座小轿车,投保10万元的车损险及10万元的商业三者险测算,前者保费最大可节省1753.5元,后者则需多交3709元。


相关文章
  • ·车主增加选择机会 费率浮动范围更大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