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专栏作者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金岩石
如果今天我们站在月球上看地球,会看到一张严重失衡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急剧贬值,负债逐渐提高。
爆发于美国的次债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证券化的财富贬值了50万亿美元,其中股市蒸发了32万亿美元,包括原材料、石油等大宗商品在内的资源储备贬值了50%-80%,企业和家庭财富的贬值有许多无法量化,至少贬值20%-30%。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负债在过去两年内没有减少一分钱,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纷纷注入流动性。钱从哪里来?无非是通过举债。
全球资产负债表的失衡既是危机爆发的结果,但也给出了解决危机的方向。如何使资产负债表重新恢复平衡呢?只能是把世界财富再吹起一个大泡泡,并以通货膨胀使负债相对下降,下降到可承受的水平,使世界恢复平衡。
世界已从生存经济进化到发展经济或成熟经济阶段,财富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与我们形影相随。
事实上,现代政府把通货膨胀制造业变成了过去50年最大的新兴产业,政府的经济角色已从亚当·斯密时代的“守夜人”变成了凯恩斯时代的职业人,具有消费者,投资者和货币发行人的三重功能,兼顾充分就业,适度通胀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要实现这三大目标,货币发行的总量必然越来越多。
用中国的“五行”来看今天的财富,土地和劳动等传统实体经济的价值属性是“金木”,感觉很实在,它们是逐渐升值的,证券化资产的价值属性则属于“水火”,它们会沸腾为泡沫,也会“蒸发”为“尘土”。所以说投资如赴汤蹈火,因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财富离开“金木”形态,转变为新财富的“水火”。
如果说实体经济的财富本源是土地和劳动,虚拟经济的财富本源是预期和交易,那么今天的财富有多少来自土地和劳动?多少来自交易和预期?对于企业和家庭而言,前者是有意栽花,后者是无心插柳。
我们回头看过去积累的财富,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都无法逃脱一个隐形的“二八定律”,80%来自于资产溢价,只有20%来自于勤劳致富。天道酬勤、勤俭持家的观念遇到了挑战,拥有财富的多少,常常取决于能否在资产升值和贬值的周期波动中及时转换。
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迅速崛起了,从资产溢价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使中国企业获得了转轨溢价,全球化时代格林斯潘吹起的大泡沫又使得中国企业分享了全球化溢价。这两个巨大的溢价使许多企业的发展脱离了主营利润驱动的轨道,转型为资产溢价驱动的模式,不少企业的主营业务是账面赚钱,但实际上并不赚钱。
2009年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但只要度过今年,你就获得了下一个资产溢价上升周期带来的机会。
金融危机使全球证券化财富蒸发了50多万亿美元,但中国只占其中的2万亿-3万亿美元,所以从相对财富角度看,中国是相对财富迅速成长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