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爱情越来越值钱
发布时间:2012/2/14 3:17:50
 
文章内容

爱情警示之二

短视的“择富而嫁”

多数女性不愿意和月收入4000元以下的男人谈恋爱,这是近期百合网的一项调查结果。可能会有人说现在的女人太爱钱,其实几十年来,择偶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择富而嫁,只是一直掩藏在深处,到今天才浮上水面。

换汤不换药的几代人择偶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择偶观看似相差很大,但背后却都有一个相同的要素:现金流(收入)为王。

在计划经济时代,多数人换工作的频率很低,收入稳定,相差也不大,这时候择偶会更看重个人的“身份”,贫农、工人大受欢迎。看似人们更注重名誉上的东西,其实只是因为当时多数人的工资都差不多罢了。

80年代,收入差距开始拉大,但还没有相差很多,城乡收入差距也开始明显。人们会认为,有文凭、有城市户口的人,未来会获得不错的收入。所以当时的女性都喜欢大学生,愿意嫁到大城市里面来。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女性,嫁给了当时还遭受非议的个体户,他们在几年之后摇身一变有了个光鲜称谓——老板。

90年代,一些人先富起来了,大学教授反而赚不过卖茶叶蛋的,大学生在择偶市场上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先富起来的人多数是公司老板、外企高管,于是“傍大款”这个词语开始流行。没有傍上大款的,也希望找到“钱景”不错的人,当然要是还有学历和社会地位就更好了。

进入21世纪,大学生满街都是,收入可能还没有保姆和建筑工人多。同时,职称、户口的功能弱化,更多的注意力被直接放到钱上。一天书没有念过的生意人,只要能赚钱,也会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一些女性希望嫁给暴富的房地产商,也有人嫁给大自己好多岁的有钱教授;至少也要嫁一个有房的,因为买房子要花太多的钱。因为很多人工作变动频繁,收入不稳定,不少人也愿意嫁给有铁饭碗的公务员。

可见,几代人择偶中,都或明显或隐晦地充满了对未来现金流的要求。

现在富有,不代表未来富有

这种择富的选择方式,只能看到眼前的利弊,而社会的变迁,往往让上一个十年还很富裕的人,在下一个十年就走进低谷。

典型的如,1978年前的供销社工作人员,80年代奖金丰厚的工人,1988年前的屠夫,1990年前的领导司机,2005年前的计算机编程员,2008年前的基金从业人员……回过头来看,这样曾经的热门职位都是浮云。

假设站在20年后观察今天的选择,可能会为以下的变化所心惊:当初怎么会为了一套房子就选择他,现在人口减少,房子都白菜价了;公务员一改革,马上就不是铁饭碗了,工作压力比企业员工还大!现在流行的是嫁艺术家,我当初怎么就选了一个没文化的商人?

一些聪明的女性,不走寻常路,已经开始寻找所谓的潜力股和长线股。但即使是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也很难准确预测十年后的人群收入的变化。

“生活经济互助组”很脆弱

婚姻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稳定家庭现金流的功能,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两个人的收入会比一个人多,而且相互扶持之下会稳定很多。同享福、共患难,婚姻可以成为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

但多数人在择偶的时候,更多想到的,还是同享福。

尤其是一线城市中的适婚男女,面对各种生活中不可预知的风险、过高的消费压力以及各种不安全感,就更容易做出“理性”、“短视”的选择,过于看重现金流在家庭中的作用,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老公(老婆),只是觉得适合在一起搭伙过日子。于是,婚姻萎缩成纯粹的“生活经济互助组”。

这种没有或缺少爱情的“生活经济互助组”,因为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而捆绑在一起,相互依赖、各取所需,看似也很正常。但其明显的短处就是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家庭成员的经济状况发生大的变化,或者遇到经济条件更好的人,家庭解体的可能性很大。

典型的例子,便是嫁给基金操盘手的影星黄奕,在熊市来临老公收入大减的情况下,短暂的婚姻便宣告结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爱情越来越值钱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