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之辩/
国际板筹划三年 水到渠成还是时机未到?
沉寂半年多之后,有关国际板的各种传闻最近再次甚嚣尘上。
11月中旬,B股指数再次掉头向下,A股市场也应声大跌,并在持续发酵以后于11月30日再次对市场形成巨大冲击。而事后才发现,造成市场连续暴跌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一则有关国际板的市场传闻,该传闻声称“国际板马上要走内部流程,预计12月中旬要到证监会内部商议,现在技术方案对接和上市流程已拟定好”。
不过,此传闻很快就遭到上交所、证监会等方面的坚决否认,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表示“我没有听说这个事情。”
筹划三年国际板欲说还休
早在2009年4月,开设上海国际板的计划就已经首次对外公开。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2009年初就曾在伦敦表示,有关境外企业在上交所上市的工作筹备已久,当时已有一批外企列入等候名单。
紧随其后,上海市政府2009年5月份也对外称,将积极支持上海证交所国际板建设,推动红筹股公司及其他境外公司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上证所有关负责人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上证所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证券交易平台,国际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年12月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再次在讲话中提及国际板,表示未来应继续推进并购重组的规范发展,建设场外市场,平衡发展债券市场,着力建设国际板。
还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上半年国际板的技术准备工作将全部到位,并获得一份国际板草案,而该草案透露证监会将限制第一批发行公司的数量,预计首批试点将推出10家左右境外上市公司完成中国境内发行。包括汇丰、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外资企业以及中移动、中海油等红筹公司一直被列作登陆国际板的热门企业。
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今年3月份则向媒体表示,有关国际板的发行办法、交易规则、上市规则和结算规则已有初稿,正在细化;交易所的技术准备工作已完成80%~90%。但他强调,国际板推出没有时间表,也没有首批上市公司的名单。
必然推出何时是最好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9年5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提供的文件中提出将探索在上海期货市场建立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支持上海期交所有序推出原油、汽柴油、沥青等能源化工期货品种上市,并支持推出铜、铝等期权类产品,开发铅、白银等金属类期货以及商品指数期货。
上述文件还表示,上海争取在上证所推出恒生指数ETF(上市交易基金)、国企指数ETF以及红筹指数ETF。
不少专家指出,随着A股市场影响力日增,外资企业尤其是中国业务比例日益提升的外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是大势所趋。业界一度乐观预计,首批试点有望在2010年一季度即可公开发行。不过,该项工作的推进在2010年似乎进展缓慢。
随后有相关人士向媒体透露,一些对于国际板的质疑声音以及监管机构的审慎心态导致推进工作放缓。
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今年3月份曾呼吁政府加快推动国际板,称国际板已具备推出条件,且今年正是推出良机。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章肖明此前也在海外说,预计国际板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结合近几年以来高层在不同场合谈论国际板的市场背景来看,2009年5月份上证指数正处于1664点底部反弹行情的上升途中,2600点一线对应的上证主板平均市盈率25倍左右,随后2009年7月份恢复IPO正式开始源源不断的市场扩容;而在去年12月份国际板再次被热议时,上证指数刚好从3186点反弹遇阻回落至2700点一线,对应的上证主板平均市盈率小幅回落至21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巨量扩容以后,上证指数目前已经回落至2400点下方,截至昨日(12月2日)收盘的上证主板平均市盈率也大幅回落至14.49倍,处于近年来历次热议国际板时的估值最低点。
因此,不少机构人士认为,国际板推出的心理压力大于实际压力,经历了长期调整以后,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经接近于国际平均水平,而持续扩容的同时,国际板并不会给市场带来更大冲击,并且在相对低点推出要比高位推出的市场冲击力更小。
但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微博)则认为,“从现实性角度看,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制度性缺陷还未解决。”他还指出,国际板应该让位于操作更简单的新三板。
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微博)也表示,国际板的条件仍不成熟,推出需要谨慎。华生表示,从长期来看,国际板是需要的,但任何事情都应当有节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