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冲击/
资金分流+拉低估值 国际板对A股市场两大冲击
为什么国际板会让A股成为惊弓之鸟?扩容压力与估值成为了两个最大的理由。
近年来,内地公司奔赴海外上市成了一种流行。大型企业喜欢去港股,如2个月前刚刚登陆港交所的中信证券,以及正在进行H股IPO的海通证券,它们募集资金动辄折合100多亿元人民币。而一些号称高成长的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则热衷于去美股。
扩容压力导致资金分流
从此前媒体披露的信息来判断,在国际板开板后,先期上市的公司应该以以下三类为主,一类是从中国香港或新加坡回归的红筹公司;第二类是绩优的香港本地企业,即香港蓝筹股;第三类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销售网络,做过很多投资,而且未来仍打算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和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上市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市值在人民币30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三年净利润总计要达到人民币3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最近一年净利润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等。
这些要求造成了一些跨国企业对国际板频频示好。9月初,汇丰中国行长黄碧娟曾经表示,汇丰对中国市场有着长远承诺,希望成为首批登陆国际板的外资企业。而根据有关媒体报道,汇丰如果登陆国际板,其融资金额可能达到50亿美元。另外,渣打、联合利华等也被看做可能的国际板首批成员。
然而,即使这些巨无霸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国际板叫好,其可能引发的A股资金失血仍然使得整个市场担忧不已。著名金融学者谢百三(微博)就在微博上表示:“国际板会使得资金流失几千亿上万亿元,等于几百个南浦大桥,等于南海几个大油田。必是巨大错误,历史性错误!”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持有不同观点。北京某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从过去对国内投资者开放B股、建立中小板、建立创业板这三次重要的扩容事件来看,资金分流预期较为强烈一般出现在事件发生前,中小板、创业板真正建立后,反而显现出靴子落地、指数反弹的特征。“这段时间国际板推出只是A股、B股联合下跌的借口,这种传言会让市场恐慌情绪以乘数方式扩大。国际板真正推出后,只要当时资金面够宽松,那么扩容压力完全可以被消化。就像2007年A股IPO金额超过4000亿元,但是当年流动性如此泛滥,上证指数上涨了96.66%。”
推出后冲击A股过高估值
另外,A股市场过高的估值,也是造成市场对国际板 “闻风丧胆”的重要原因之一。
截至2011年11月30日,上证A股此轮下跌的最低动态市盈率为9.22倍,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板块拉低了估值。目前16只银行A股市盈率在5.6~8.8倍之间,并且绝大多数只有6倍左右。而根据华创证券的数据,上证综指基本与道指接轨,但中小板、创业板市盈率仍然达到32.5倍和42.98倍,明显高于纳指24倍左右的水平。
估值问题因此成为A股市场担忧国际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国际板推出后,如果新股比照A股现有估值发行,那么势必A股会承受更大的扩容压力。但如果比照国际标准发行,又势必会对存量市场产生向下调整压力。
中金公司曾经对此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在稍早前一份研究报告中,中金公司指出“股市的估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有两个,即该市场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流动性水平,与是否开通国际板关系并不大。以日本为例,东京交易所于1973年开通外国部,吸引外国公司到日本上市。之后股指有过小幅的波动,估值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当时的日本经历了1963年~1973年的经济转型,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相对优越的经济背景下,股指不断上涨,在1989年底达到顶点,在这个过程中市盈率也逐渐提高。此后,由于通胀的抬头,日本央行持续大幅提高官方利率,经济在1991年二、三季度持续放缓,股市也在此前提前反应大幅下挫,市盈率也跌入谷底。在整个市盈率上升和下滑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日本当时的经济环境,并非股市结构。”
中金公司因此认为,国际板对A股市场投资者的情绪或有短期影响,从而造成股指波动,但并不会改变市场的原有走势,对估值的冲击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