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银行甚至发行1天、2天的理
财产品,此类产品往往并无真实投资,实际收益率也无从测算,纯粹为了拉存款。
今年6月末,这种现象表现得较为普遍。业内人士认为,尚福林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发行一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正是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在年底重新抬头。“让银行提早断了这个念想,才会提前预警,早作预案。”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
按照惯例,12月份银行体系流动性会较为紧张,银行为了年报好看,往往会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增加存款规模。“激进”的手段是直接买存款,相对“温和”的做法则是借银行理财。
但银行存款的“虚增”和大起大落,会给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极易诱发流动性风险。“巴塞尔协议Ⅲ”大大强化了对流动性指标的要求,强调融资来源的稳定性,银监会已经在实施日均存贷比考核。如果银行过度依赖理财产品拉存款,无疑与这一方向背离。
开放式产品将成替代品?
银监会叫停一个月以下期限理财产品,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较大挑战。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受青睐,其优势之一正在于期限短,收益率又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是很好的现金管理工具。
一位银行理财业务人士表示,银行的应对之举可能是归并同一系列的理财产品,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开放式理财产品,类似于工商银行的“灵通快线”。
比如,建设银行的利得盈债券型系列,以往常常发行3天、7天、14天的产品。现在不能发行低于一个月的产品了,要想保持流动性强的优势,可以将整个系列改造为一只开放式的理财产品,不再按期次发行,而是准许客户随时申购赎回,按实际理财期限计算收益率。
银监会9月30日发文,限期各家银行在一个月内清理“资金池-资产池”业务,实现每一个理财产品能够对应特定的资产组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此项工作实际上难以完成,银行的做法正是合并同系列的理财产品为一只理财产品。
遏制银行理财异化 尚福林叫停一个月内期限产品
但是,运作开放式理财产品并不容易。在现行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模式下,总行资产管理部门(或金融市场部、投行部、资金部)的利益和分支行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资产管理部门的诉求是做大理财业务,而支行首要考虑的是存款。
因而,开放式理财产品在月末、季末、年末往往会遭遇巨额赎回。支行的客户经理为了完成存款任务,往往会拿出自己应得的佣金,补贴给客户,让客户赎回理财产品,形成存款。
集中的巨额赎回,将给投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一只开放式的理财产品除了配置约30%高流动性的央票、国债、高信用等级企业债等,剩下的往往配置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等长期资产。巨额赎回将迫使投资经理大量变卖资产,在流动性紧张之时,打压债券市场,也大大降低了整个资产组合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