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今年跌幅全球第一——短短8个月,股指便跌落过半,大量股票价格打了3折,无数股民深度被套。面对这番景象,有人在“庆祝”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回收了流动性”,但更多的人则表现出担忧,近期以来,“救市”声浪此起彼伏,连《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接连发出了“股市维稳”的言论。
号召各方保持克制以“稳市”也罢,呼吁政府出手以“救市”也罢,抑或强调借此大跌良机以“治市”也罢,都必须基于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审时度势,根据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实际需要来对症下药。
一方面,这轮旷日持久的股灾,终于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股市绝不是绝缘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世外桃源。去年次贷危机初显之际,面对全球股市大跌,一种甚为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股市是一个基本封闭的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对其影响微乎其微。然而,区区半年时间,便让这种判断变得不堪一击。其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的市场已如连通器一般,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只看到中国股市的所谓“封闭性”,却看不到相关领域向股市的“渗透”、看不到全球股民信心的空前传染性,岂非是一叶障目?
另一方面,股市萧条许久之后,“紧缩”是否盼来回调之机?投资者普遍希望,从紧货币政策能就此“松绑”,为股市注入强劲兴奋剂——本周五大盘在最后关头止跌飙涨,也正是源于一则这样的“利好”谣言。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则是,答案不容乐观。如果仅因当前宏调的些许成效,就迅速放松货币政策,可能会贻误控制通胀的良好时机。事实上,热钱的快速涌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所释放出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都令流动性持续过剩。“救市”绝不能以流动性重新泛滥、CPI再创新高为代价,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既然如此,面对风雨飘摇的内地股市,是否就该“无为而治”呢?恐怕仍须审时度势——其一,再过15个交易日就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一个稳定而充满乐观和信心的股市,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心理的稳定和乐观。但传说中的“奥运红盘”至今仍未露面,而所谓“后奥运景气”更显渺茫。这种信心的不足,对整体经济的潜在损伤不容小觑。其二,近期深圳的“房贷断供”现象,虽然涉及面尚待证实,但苗头却值得关注——因为,日本上一轮经济衰退正是以“股市大跌—财富缩水—房贷断供—楼市崩盘”的轨迹演变的。其三,面对股市的暴跌,即便是奉“市场之手”为圭臬的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巨头摇摇欲坠之际,更是力排众议斥巨资“救市”,尽可能稳住金融秩序和股市。而巴基斯坦也紧急将涨停板幅度从5%调整为10%、跌停板幅度从5%调整为1%,并投入4.29亿美元随时准备救市。市场和行政都只是手段,终极目的还是保护市场经济、维护市场稳定。
股市危机从来就不能仅靠几个“利好”消息就能扭转的,正如此前挤泡沫时需要祭出组合拳一样,今天“救市”也好,“稳市”也好,也亟待相关实质性措施的及时出台。
[责任编辑:robi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