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了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融科置地、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这些实体和金融核心资产的联想控股,如今又多了一家被认定为“核心资产”的成员——神州租车。
和此前核心资产均来自“自创业”不同,这是联想控股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吸纳的新成员。
“通过战略投资投出一批新的核心资产是联想控股的新战略。”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朱立南说,“神州租车是第一家。”
9月15日,作价12亿元人民币、联想控股以“股权加债券”的方式入主神州租车;尽管未能透露具体的股债结构,但朱立南明确联想控股是神州租车的绝对控股股东,拥有超过50%的股权,“但未来股债比还会有所变化”。
但,神州租车又是否能在未来迅速成长为联想控股的重要利润来源?联想控股的介入,对推动神州租车“结束高投入、进入到理想状态”有多大作用?
事实上,租车行业在中国刚刚起步,而这个行业被认为是资金密集、重资产的商业模式,目前仍被认为处于“微利”状态。
神州租车属行业三甲之列。至2010年9月15日,车队规模已接近6000台,其自建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41个城市。据其提供的数据,目前神州租车拥有约50万的个人用户以及超过400家的企业用户。商业用户长长的名单里,有中国石油、汇丰银行、上海文广以及国内主要的金融机构和航空公司。
“联想效应”
有意思的是,战略投资者联想的品牌效应,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量化的体现。
8月9日,联想控股巨额投资神州租车的消息刚刚出炉。据接近人士透露:那几日“神州租车的日电话处理量是平时的三倍”。这大概也是上周神州租车CEO陆正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出租率目前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底气吧。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其增加了将近2000辆车,出租率如何?陆正耀拒绝透露相关数据,只说“维持在高于行业同等水平的水平上”。
而神州租车副总裁林明认为, “市场的潜在需求量比我们想像的大,租车市场大爆发的时间点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陆正耀坦承:租车是一个“以规模取胜”的行业,“只有几百台车、几千台车的企业”不能成气候。尽管联想控股此次带来的12个亿已然是笔“巨款”,但却仍然被认为“不够”,“要撬动公司发展需要更大的金融支持”。
神州租车2008年增长迅猛,其车队规模迅速从最初的100台发展到1000台左右,“2009年相对停滞”。
“联想控股带来的不仅仅是钱。”朱立南说,至少可以在“品牌、公司管理、人才、政府资源”等方面有利于神州租车。
华兴资本合伙人杜永波说:陆正耀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撬动尽可能多资源为己所用,他看重的恰恰也是联想控股所能撬动的资源。
据了解,此前很多家投资机构都给与了神州租车投资意向书,开出的条件也都不错,此前市场上也颇多传言,最后所有机构都没投的原因被认为是“公司本身可能有问题”。但上述知情人士指出:陆正耀首先是出于“股权不要过于分散”的考虑,其次基于追求商业回报的操作理念,“VC们不够有耐心”。
这也体现在这次融资中,联想控股收购了包括凯鹏华盈(KPCB China)在内的原投资人股份,神州租车曾获凯鹏华盈、美国CCAS和联想投资三家共计2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盈利边界何在?
针对市场对于“盈利”的质疑,林明也确认,神州租车从去年开始已经赢利。
“其实在一定规模下就可以赢利。”陆正耀说。但这个规模到底要多大?而钱治亚的回答是:“你看那些只有二三十辆的小租车公司,不也照样在运营?”
但问题是:要成为行业领先者,必须扩大规模,扩大用户,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又如何保证利润率?
“对如此早期的公司,谈利润没有意义。”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刘二海说,因为所有的利润又重新变成了费用,用于快速扩张上。“如果是有计划的,亏损也没问题。”
但神州租车的“花费确实比较大”。此次联想控股12个亿的投资中,除了大部分用于买车外,其他用于“网络和IT系统的建设”。
作为主要成本的购车款,“我们的购买量决定了厂家给我们的优惠是很大的”,这一点犹如出租车公司;每增加一辆车,就意味着门店租金、停车场的边际成本会摊薄;同时,通过很多战略合作伙伴来促成性价比最高的租赁行为,控制门店、停车场租金等在内的成本。
当地时间9月16日,美国“出口促进内阁”公布了一份有关“国家出口振兴计划”(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简称NEI)的报告。报告中说,年内美国将组织“数量超前的”贸易访问团,并将制定新兴出口市场计划,促进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加速建设“自由与公平准入的世界市场”。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6月,今年美国的出口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18%,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2014年出口达到3.2万亿美元所需要的15%的年增长速度。
上述报告为美国民主党中选造势的意思很明显。“美国国内经济情况依然不是很好,很多选民都在问奥巴马总统:‘你们做了什么’?我想,这是总统的其中一个回答。”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领事黄德昌(Gregory M.Wong)说。
当本报记者问,这是否是“出口促进内阁”成立以来的第一份答卷,或者是美国商务部的“年中工作总结”,黄德昌笑答,“也许是吧。”
“这是奥巴马内阁经济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和下一步的行动纲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9月17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出口促进计划的总结和展望可以解答美国国内对经济状况的疑惑,“为中期选举造势”。
美国“出口促进内阁”正式成立于今年3月11日。成立“出口促进内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美国严峻的就业问题。
今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提出未来五年使出口量增长一倍,为美国增加2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出口倍增计划)。2月4日,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公布“国家出口计划”(NEI)细节。3月11日,“出口促进内阁”由奥巴马总统签署行政法令成立,成员由美国财政部部长、农业部部长、商务部部长、劳工部部长、能源部部长、交通部部长、预算和管理办公室主任、总统经济政策顾问、国家安全审查委员会、美国国家进出口银行行长等十几位相关内阁成员组成。
这份长达7页的报告阐述了美国出口促进内阁存在的价值,回顾了其过去半年的工作,还描述了下一步的8个优先工作的重点。
NEI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出口促进内阁”在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首先是改进了针对美国出口商的宣传工作,今年1月以来,美国商务部组织了20个由超过250家企业参加的商务代表团去25个国家访问,参加企业预计可增加20亿美元的出口。此外,出口内阁的宣传中心也已经帮助美国公司参与竞争获得出口机会,估计支持118亿美元出口,由此而预计创造大约7万个工作机会。另外,“出口促进内阁”还撮合了更多的美国卖家和国外买家,促进小企业成功出口,减少贸易壁垒,推动出口信贷,消除贸易壁垒,敦促执行贸易规则以确保贸易的自由和公平,等等。
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承诺说,会努力消除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
9月17日,身在东京的美国国务院商贸事务特别代表Lorraine Hariton在回答本报记者的连线提问时说,美国的出口内阁已经协同做出决定,已对一些高科技产品解禁,把它们从出口禁止名单中“拿下”,使它们可以“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但具体是哪些,Lorraine Hariton语焉不详。
“以前,美国对高管科技行业的审查时间很长,往往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现在,审查时间只需要24小时。”黄德昌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副领事葛安(Andrew Gately)认为,美国对华出口最有竞争力是5个行业:可再生能源、医疗器械、绿色建筑、教育和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