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记者 张伟湘/文
资本市场的妙处就在于,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会突然交织在一起,并且得出意想不到的结局。
清明节长假刚过,香港恒指在3日内就大涨超过600点,令22000点关口转瞬被抛在脚下,仅仅在4月7日,就有57只熊证被集体秒杀,一位曾在瑞信出任高管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22500点至22800点是另一熊证强制收回的聚集区,按照以往的惯例,只要是熊证“扎堆”之处,大盘几乎必定可以达到。届时,估计看空港股的投资者将更加无奈。
与此同时,一众地产商借助市况转好密集配股的行动更是此起彼伏,短短的7个交易日内,竟有4家上市地产商宣布配股或发债,与2008年年中类似的是地产商配股的频率,但不太类似的是,当时选择配股的一般是中小地产商,而如今选择配股的则不仅包括中小地产商,还包括规模较大的央企。
一般而言,发债容易保持大股东的控股地位,除非是发行可换股债券并被选择行权,而配股则是直接导致控股权的稀释,除非大股东斥资参与配股。市场上大量地产商选择配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9个月内两次配股
中国置业投资(00736.HK)是一个总市值不过3亿港元的上市地产商,旗下资产主要是在上海的多个出租物业,3月底的这次配股已是该公司9个月内的第二次配股,如果再加上公司在去年8月的一次折价配售可转债的行动,不到1年,公司就已在资本市场上融资3次。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每次配股集资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中国置业投资配股价日渐走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去年7月,公司以每股0.09港元配售4.12亿股,集资3718万港元,今年3月底,以每股0.084港元配售6亿股,集资5040万港元。
作为一只股价曾高达1.9港元的地产股,以0.1港元以下价位完成配股在过去也许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但是,一个传闻是,公司的主要股东正借助配股完成逐渐退出公司。因配股主要采取先旧后新方式,而主要股东俞惠芳的持股量也由配股前的11.51%减少至10.15%。
不过,也许更多的地产商热衷于借助配股集资拓展市场。两年内改了三次名的中国水务地产(02349.HK)就是其一,公司两年前名叫水务地产集团,主营食品,之后改名中国植物开发控股,成为香港基金界女强人刘央的心水股。去年,在中国水务(00855.HK)入股后,公司再次改名并主营地产开发。
此次中国水务地产配股,是以每股0.146港元配售13.86亿股,集资总额约2亿港元。据记者了解,中国水务地产集资主要是用于在杭州千岛湖开发豪宅项目,公司计划携手他人一起收购杭州普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60%的股权。而杭州普天拥有这一项目,“这些别墅,甚至还配有私人码头停泊游艇。”一位知情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大地产商不甘落后
不过,央企华侨城(03366.HK)的配股则与集资开发新项目关联不大。华侨城以每股5元配售6000万股新股,同时向大股东配售9180万股,集资7.59亿元,主要是为了履行公司向A股华侨城房产和大股东华侨城控股的增资协议。华侨城将向成都华侨城注资5.88亿元,持股量上升至51%
碧桂园(02007.HK)4月7日宣布计划发行七年期优先票据则可能与一批本金总额达人民币43亿元的2013年到期的可换股债券有关。因为这批债券如被履行,可能降低杨氏家族在公司的持股比例。
同时,也有消息称,碧桂园计划在新加坡上市,估计赎回这些债券也与理顺公司潜在的股权变化有关。
广发(香港)公司投资总监陈峰认为,地产价格经过一轮上涨之后,位置已相对较高,地产股继续大涨的可能性已不大,对于不少有资金需求的上市地产公司而言,不如乘着现在股市畅旺,在市场上多筹集一些资金,以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
不过,对于恒指上涨,熊证被收回与地产公司配股是否有内在逻辑的说法,陈峰并没有直接说明,“权证的销售对象往往是散户,而大户对大盘的控制能力又很好,因此,市场上往往出现权证被密集收回的现象。复活节长假前,大市成交低迷,应该是大户对节后行情的铺垫,现在几乎每天的成交量都达到700亿港元之上。”陈峰说,“如果恒指达到22600点甚至破23000点,我都不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