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受累港股暴跌 光大银行“同升18号”亏15%
发布时间:2009-7-13 16:12:50
 
文章内容

光大“同升18号”、华夏 “华夏理财—慧盈10号”、民生“丰衣足食—新春贺岁”均未达标

从理财周报统计的未达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来看,这类产品的发行时间大都集中在2007年年中,随后到来的一轮金融海啸,使得这类产品难以回避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尴尬。

记者注意到,这些结构性产品往往挂钩港股、商品、农产品市场,同时趋势判断方向发生了错误。

港股暴跌拖累产品收益

光大银行于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12日发行的“同升18号”可自动终止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起始日为2007年11月13日,理财最长到期日为2009年5月13日。该产品为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联结在四个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煤电油运业在港上市中资企业公司上,4家公司分别为: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中交建设、大唐国际。

事实上,仔细查阅该产品的结构,光大银行设计团队花费了不少心思,但终究没料到金融海啸引起的震荡会如此强烈,导致产品最终亏损。

据悉,该产品在结构设计上采取了多项创新:一是“同升18号”前三个月封闭期,不论股票表现怎样,每月均按20%年利(美元24%)无条件支付,为客户提前锁定收益。

二是封闭期后每月只要任意一天4只股票相比期初价格不跌,产品即可在当月自动终止,给客户做到保本的基础上外加收益,所以产品最短投资期限为4个月。

三是一旦发生股市大跌或持续熊市,使得股票从未有机会高于期初值,光大银行将给客户积极止损,连本带利最低也能保证投资者拿回85%的本金。

偏偏金融海啸爆发,所挂钩的股票价格节节下滑,且突破了“初始价的60%”这一保本线,产品不仅没有提前终止,而是发生了本金亏损的局面,即第三种情况。

在产品存续期内,由于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4日收于4.05港币,跌破了本金保护价格(60%),即4.17港币,产品“保本条件”失效,产品已不提供100%本金保护。在此之后,中国神华、中交建设、中国石油的收盘价在观察期内也相继跌破本金保护价格。

光大银行的公告表示,鉴于挂钩的4只股票于2009年5月1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收盘价均大幅低于各自期初价的80%,根据上述条款计算得出的人民币产品和美元产品到期本金偿付率均为80%。算上封闭期三个月内提前支付的锁定收益,其实产品最终亏损了15%。

比该产品发行时间早3个月的“同升6号”基金联结型理财产品也于2009年5月18日到期,它同样没能躲过金融海啸的厄运。

光大银行设计团队也表示,“自2008年9月以来,‘同升六号’挂钩的4只基金净值同步下挫导致其平均表现开始掉头向下,并在短短两月内将跌幅扩大到30%。我们观察到由于市场流动性匮乏、全球需求下滑、企业库存消化未完成、金融资本及产业资本的去杠杆化仍在继续等多重负面因素的叠加,挂钩标的基金在后续几个观察期内未有摆脱弱势调整的格局,人民币产品和美元产品在后9个观察期录得的跌幅完全抵消了前15个观察期的所有积累涨幅,造成了‘同升6号’人民币理财产品和美元理财产品到期最终收益率均为零的结果。”

农产品牛市黄粱一梦

一度,农产品投资是个热门。不少银行在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相继发行了农产品挂钩的理财产品,其中有进场早者的理财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收益,但也有进场者晚的理财产品最终录得零收益的结局。

华夏银行发行的“华夏理财——慧盈10号”农产品指数挂钩型理财产品,便是其中的一款。该产品挂钩德意志银行农产品优化收益指数,产品收益取决于该产品季度指数表现值。

据悉,该产品于2008年1月24日进场。遗憾的是,进场时间正是该指数相对高峰的时候,根据公告,德意志银行农产品优化收益指数期初价格为119.1416美元,到第一季度观察日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至2009年1月22日最后一个观察日,该指数已下跌至85.1681美元。

该产品于2009年1月26日到期,产品到期收益率为:100%保本(人民币、美元)产品0,95%保本(人民币、美元)产品-5%。

与此同样命运的还有民生银行推出的“丰衣足食—新春贺岁”产品,它们与“华夏理财—慧盈10号”进场时间相差无几,同样无法避免这场金融危机引起的系统性风险。

回头来看各家银行当时推广农产品等理财产品时的理由:挂钩农产品抵御通胀、分享商品牛市盛宴、投资农产品分散股市风险,当时就连投资大师罗杰斯都在鼓吹“十年商品牛市”,你能不相信吗?

商业银行在一片吹捧声中一头栽进了商品市场,而该市场的惨烈在2008年下半年大可看见,这几款农产品挂钩理财产品的亏损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责任编辑:amysun]


相关文章
  • ·受累港股暴跌 光大银行“同升18号”亏15%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