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中国首份政府收入账本:非税收入占4成多
发布时间:2010-11-24 17:45:04
 
文章内容

9月10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首份全国性政府账本。根据这份名为《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下文简称《报告》)显示,2009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0.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2.2%。

《报告》显示,1998年的上述比重为20.4%,到2007年之后,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水平,该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该比例在31%-35%之间。

上述数字,是在当日举行的“十二五”时期的财税改革研讨会发布的。此前,中国尚无一个全口径的政府收入数字,即全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众说纷纭。

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缴费收入。其占GDP的比重,是测算宏观税负水平的一个办法。《报告》并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结论,“中国目前30%左右的总体宏观税负水平并不低。”

中国宏观税负超30%

中国宏观税负到底有多大,不仅财政部不清楚,连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账本。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此前指出,中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但是,中国存在太多的未纳入预算管理之内的各种收入。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预决算审查室主任夏光表示,什么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定义不一,结论不一,但是显然“远远不只这个(20.1%)比重。必须有一个确认标准:什么是财政收入,什么是政府收入。"

《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认为,测算宏观税负水平有4个测算办法,分别是最小口径(税收入占GDP比占GDP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十二五”如果土地出让金继续升温,或者维持现有的态势,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望从2009年的32.2%升至35%。

“十二五”期间 应减少投资性支出

《报告》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税收收入增速为10%-15%之间。考虑到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稳步提升,财政应该增加社会性支出,减少投资性支出。

该《报告》认为,中国全口径财政社会性支出(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占GDP比重应该达到13.5%,比起目前10.57%的比重应有所增加;但即便如此,相比发达国家1980年的20%的比重数字,仍差距较大。

为支持社会性财政支出在全口径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上升,《报告》指出,需要控制当前经济事务和城乡建设开支、行政管理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

目前,地方投资性支出计划庞大。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找钱,并寻求中央转移支付的支持。2008年,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达到9962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以上。

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预决算审查室主任夏光认为,专项转移支付占到整个转移支付的比重的50%多,大部分的钱是通过立项,通过审批的模式进行转移,这样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

而在政府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增长的同时,中国财政收支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十二五”时期,中国应该要适当控制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并将全部的政府收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究竟怎样?每一笔钱花得是否有效?收支透明度的细化问题应该重点考虑。”夏光表示。


相关文章
  • ·中国首份政府收入账本:非税收入占4成多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