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美狂印钞 或波及中国物价涨2%
发布时间:2010-11-8 17:34:36
 
文章内容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国或地区经济每增长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供给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

  而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近日大规模推出6000亿美元刺激计划重启“印钞机”,不禁让人想起了弗里德曼的这句名言。就连各国专家和投资大腕都预测,美联储大量印钞势必恶化中国的通胀压力,抬高与美元挂钩的大宗商品价格。

  美狂印钞

  大宗商品绷不住接连破纪录

  受美联储将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引发通胀担忧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破纪录”已经不是新鲜事儿。

  国际金价曾一度涨至历史高点,达到1400美元/盎司。白银作为黄金的影子产品也不断“跟风”,国际银价最高达26.89美元/盎司,创30年来新高。此外,油价也在美联储推出计划的当天涨至7个月的新高。

  新兴市场教父、邓普顿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马克·莫比尔斯今晨表示,商品投资一直是公司看中的很大的一个领域,现在美联储的行动让他更加坚信商品价格还将上涨,因此他还将在商品公司中加大投资。

  全球最大投行之一高盛银行资产管理总裁吉姆·奥尼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目前没有任何“神奇”的公式能够计算出一个国家的货币量超过多少将抬高商品的价格,但是有证据表明,美国和七国集团实际利率水平将直接影响与美元挂钩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如金价,一些研究预示金价有可能涨至每盎司1600美元。

  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也对本报表示,大规模印钞无疑将增加商品的价格,从而增长通胀的压力。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更是坦言,美联储行为的一个影响将是导致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和日元的下滑。这将提高中国进口的价格,包括石油、天然气、铜和铁等。

  压力太大

  商品价格恐现“滚雪球”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联储最近为激活美国经济增长推出新计划,预计将使大量资金涌入亚洲。为此,亚洲国家和地区多位官员警告,他们可能会采取措施防止本国经济受到这股洪流的冲击。

  莫比尔斯说,资金涌入新兴市场将导致这些地区的通胀压力。数据显示,涌入新兴市场股市的资金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而债券资金更是超过了460亿美元。

  如果资金不断涌入,公司因为上涨的资金将会大量购买资产,那么到时候价格将会发生“滚雪球”效应——越滚越大。而最终因为价格上涨得太快将引发泡沫。人们也因为太乐观而受伤,这也就是“乐极生悲”的道理。

  此外,中国学者大多对中国通胀预期也表示了担忧。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均认为,此举对人民币汇率及利率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将来中国所面对的,会是巨大的通膨压力。

  而英国《金融时报》则指出,在大规模输入型通胀压力下,中国面临的实际负利率问题也将更为显著,并带来资产泡沫的隐忧。全球经济也将因为弱势美元带来的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通胀风险。

  历史教训

  美国新政恶果 埋单的是我们

  利率降到0%,不可能再调息,而且财政亏损问题也不能进一步增加政府支出,美国对提振经济已无计可施。可以说,最初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是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美联储掏出的最后一张底牌。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量化宽松政策”引起的热线涌入势必对全球商品价格产生影响。2009年3月美联储首次抛出了救市政策,收购3000亿美元长期美债,另购入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阻止经济进一步恶化。

  当晚,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美元应声暴跌,而美股暴涨、金价暴涨、油价暴涨,海外媒体纷纷用“震撼”、“美联储最强杀手锏”等字眼来形容这一政策。

  不过,美国投资者的欢呼雀跃,却是建立在他国痛苦之上。当时,新政策刚一出台,就被外界斥之为“史上最无耻的救市方案”。无须太专业的金融知识,也能窥视出美联储正在为全球经济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报道称,在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定价的情况下,美元大幅贬值必将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和更大的经济泡沫将再一次笼罩全世界。这对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又是一个重大打击。

  当时媒体悲观地认为,美国开足印钞机引爆“金融炸弹”,赢家只有一个,输家则是无数。美国此次引爆“金融炸弹”,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加速崩溃的一个拐点和分水岭。

  还有媒体尖锐指出,美元的优势和霸权,上演了21世纪最大一宗劫财案。而量化宽松政策就是美转嫁金融危机的最极端措施,用未来更大的泡沫来挽救今天的泡沫,意味着其他国家仍将继续为美联储肆无忌惮的货币政策埋单。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美狂印钞 或波及中国物价涨2%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