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3日电 《香港商报》13日刊出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文章《中国收入分配改革莫绕行》。文章说,收入分配改革重心不在于给庞大低收入阶层吊上一个“氧气瓶”,而在于破除体制的障碍,给他们激励,为他们创立体制,给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能不断进入中产阶层的机会。
文章摘编如下:
收入分配改革不能只给庞大的低收入阶层吊上一个“氧气瓶”,以使他们可以支付基本开支,而不触及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中产阶层得不到伸展,长此以往,甚至萎缩而危及一个现代社会稳定的基础。
向上,他们面临着无形的垄断的玻璃天花板挤压。最后,大量被挤入资产投机。向下,没有一个激励创北京御生堂业的制度体系。
私人部门经济倾向于使社会化大生产的流程解构、外包来提升效率,如此使得基于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迅速衍生和发展,从而创造出就业需求指数级增长,并不断吸收怀抱创业冲动的年轻人加入中产阶层大军。
问问身边年轻的朋友、学生,现在是全民思“炒”。累积财富的第一念头就是“炒”,而不是创业。今天,好多年轻人都是这样想的。现在利润来得最快全是交易性机会,我相信,像马云那样的公司,未来几年都很难再现了。
当下的体制多是反家庭的、反中产阶层的,导致财富的分配不断地从家庭流向银行和垄断部门,形成经济对于出口的过度依赖和消费的萎缩。
我曾经讲过,体制上存在着三大扭曲:
一是金融结构的扭曲,意味着雇佣了超过80%中国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却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意味着用低存款利率向穷人(家庭)吸收存款,再用低贷款利率贷给大型企业,相当于穷人在补贴富人,收入分配就会进一步恶化。
二是资源暴利。中国虽然资源匮乏,但资源税却几乎为零。那些被批准使用资源的人几乎都是在免费使用,从而获取暴利。
三是垄断暴利。经济学意义上讲,垄断利润的来源在于将产品的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上,这样部分消费者剩余就转化为垄断生产商的利润;中国的垄断部门比这个更厉害,他们不仅能将产品的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上,而且还可以把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下,于是消费者剩余被拿走了,甚至全民的福利也被拿走了。
过去十年中国一直努力提高居民消费,然而,消费在总体GDP的比例年复一年下降,因为新兴的城市家庭、中产阶层受挤压,负担沉重,财富从家庭流失。
我们收入分配改革的重心不在于给庞大的低收入阶层吊上一个“氧气瓶”,而在于破除体制的障碍,给他们一种激励,为他们创立一个体制,给他们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不断进入中产阶层的机会。
形成中产阶层的橄榄型社会结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住房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市场,如果再加上社会保障和中国的城市化提速,它将引导中国进入排浪式的、靠内需增长的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