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5日电《香港商报》7月25日发表经济点评文章《中国须力保高增长》说,目前中国宏调等经济管理政策,为适应新形势必须从基调及具体措施上大加修改。同时还应树立保增长的坚定概念,为此应定下“保十”目标,勿让GDP增长跌破10%。
文章摘录如下:
高通胀及低增长乃当前经济的最根本特点,宏调政策亦必须针对这两点来制订。很自然地,防止通胀大升及增长大跌,便应成为主要的政策目标。看来,中央亦有此意。据报最近国家财经当局便提出在下半年宏调基调要有改变,由之前的防过热、防通胀的“双防”转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及控制通胀的“一保一防”。从客观情况看,这个转变的大方向十分正确,关键在于是否能及时和有效地落实,从而真正起到改善经济前景的作用。
中国上半年经济表现一如所料,继续了首季通胀高企而增长回落的“一高一低”格局,而且趋势有所加强。如何正确理解及判断当前形势十分重要;中国经济显然已跑到一个转折点上,今后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政策是否得当。看来中央亦已有所感觉,透露了一些较基本的策略转变信息,但如何实行则尚待观察。
上半年GDP增长10.4%,同比低1.8个百分点;次季度增幅更降至10.1%,同比低2.5个百分点。这已是连续四季度下降,确认了经济进入了下降轨和收缩周期,由2003至2007年的上升周期应已完结。确认拐点出现,乃上半年经济数据所带出的最重要结论。与此同时,上半年CPI通胀率为7.9%,同比高出近5个百分点,高通胀持续已毋庸置疑。表面上通胀似有见顶之势,在经历三个月的超过8%高位后,在5、6月逐步下调,到6月只有7.1%,其中尤以食品价格涨势放缓至为重要。然而以此判定通胀转势则似为时过早,因为:
一、出厂价指数仍继续上升,上半年升7.6%,而6月份更升至8.8%,这将向下游传递而推高CPI通胀。
二、国际商品价仍高企,而国内商品(如粮、煤、燃油等)价每低于国际的,故有不少入口或出口带动型通胀压力。
三、近期当局推行了不少限价压价措施,令通胀压力未能全数释出,但今后必将逐步浮现,如稍早前中央已不得不显著提高燃油价格,以缩窄与国际市价差距。
由上述可见,高通胀及低增长乃当前经济的最根本特点,宏调政策亦必须针对这两点来制订。很自然地,防止通胀大升及增长大跌,便应成为主要的政策目标。看来,中央亦有此意。据报最近国家财经当局便提出在下半年宏调基调要有改变,由之前的防过热、防通胀的“双防”转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及控制通胀的“一保一防”。从客观情况看,这个转变的大方向十分正确,关键在于是否能及时和有效地落实,从而真正起到改善经济前景的作用。
首要问题是如何做到“保”。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从紧”的宏调取向,实行适度放宽,但却非全面及一刀切的放宽,而是有选择性及针对性的。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方面作考虑:
一、要兼顾内外环境的压力。现时国际环境日差,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经济疲态日显,部分新兴经济地区亦受到高油价粮价的沉重打击。中国一方面要在对外经贸上采取针对性支持措施,尤其是要设法维持出口增长,另一方面更要刺激内需,希望由此至少部分抵销外需放缓的负面影响。但必须注意者是,内需同样面对日益严峻的不利因素,包括楼市股市正在或开始大幅降温,外需放缓引起的连锁效应,和物价上涨带来的实际消费力收缩等。因此,推动内需任务艰巨,绝不能掉以轻心。
二、针对拉动经济三头马车的问题分别对待。三马中净出口因外贸顺差由升转降,已由动力变为阻力,故首要任务是支持出口。投资一马亦已减弱;上半年投资增长26%,增幅同比微升,但扣除较高通胀后实际增幅已下跌,故必须放宽对投资的限制,和改变怕投资反弹的错误思想,进而引导投资合理增长。消费一马,从零售额看情况尚好,实际增长逾12%乃与去年相若,故暂不必给予政策推动,只要出口及投资回复旺盛,则消费旺势自可维持。
三、财政、货币及汇率等三大宏调政策要各司其职,配合运用。为抗衡外需放缓,及针对出口转弱而拉低增长动力,应实时暂停人民币升值,令汇率政策由收紧转为宽松。货币政策方面,仍应要适度从紧以防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胀,但目前却是过紧:6月末信贷金额只增约14%,比起10%的GDP增长及8%的通胀是太低了,应由选择性放宽使增幅回到16%水平。财政政策方面,可适度扩张赤字(如升到3000亿元),以支持灾后重建及农村基建等。
总之,目前宏调等经济管理政策,为适应新形势必须从基调及具体措施上大加修改。同时还应树立保增长的坚定概念,为此应定下“保十”目标,勿让GDP增长跌破10%。(凌昆)
[责任编辑:azure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