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资本流动浪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总体上一直呈现出两个“格局”:一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美国是资本净流入国,西欧和日本是资本净流出国;另一个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投资,发达国家是净流出,新兴经济体是净流入。
这样两个“格局”的形成,是由世界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决定的。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经常账户赤字逐渐扩大,必须通过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来弥补。与此同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许多新兴经济体陆续“起飞”,与西方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国内资本较匮乏,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资产收益率较高,因而赢得国际资本的青睐。
过去30多年来,国际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曾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是1978—1981年,重点流向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矿产和其他资源领域,这次高潮因发生拉美国家债务危机而终结;第二次是1989—1997年,重点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主要领域是面向出口的制造业,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次国际资本流动高潮宣告结束;第三次是2002—2007年,重点是中东和中东欧地区,主要投资领域是房地产,最突出的例子是阿联酋的迪拜。据世界银行估计,2006年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私人资本净额为5649亿美元,2007年超过1.2万亿美元,达到了历史峰值。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国际投资活动锐减。据美国国际金融研究所估计,2008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净额为6670亿美元,去年为4350亿美元。但有迹象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今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净额会有所增加,美国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能达到7220亿美元,将超过2006年和2008年的水平。
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场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国际经济界人士多认为,新兴经济体在贸易和金融领域过于依赖发达国家,因而受危机的创伤会更重。从实际情况看,去年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确出现了经济衰退,如拉美地区、中东欧地区和俄罗斯。但是,东亚、中东和非洲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仍保持了正增长。世界银行4月7日发表的报告显示,今年各主要地区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将普遍扭转颓势,恢复增长,而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率能达到8.7%。据美国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0%,印度为8.5%,巴西和俄罗斯分别为5.8%和 3.7%。
据经合组织4月7日新发表的经济评估报告,预计今年西方七国集团经济能够实现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尤其是欧洲经济会更加艰难。事实上,德国经济在今年一季度又出现了0.4%的萎缩,表明发达国家经济仍有“二次衰退”的可能性。美联储4月7日公布3月16日会议记录也显示,美国决策层对经济状况的评估并不乐观。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近年来,发达国家公共债务规模整体上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平均为80%多,今年将超过110%。新兴经济体的公共债务高峰期是在2002年,占GDP的比重不到50%,预计今年这一比重将下降到35%左右。美国今年的财政预算赤字约为1.6万亿美元,占GDP的10%,而东亚、中东和拉美等地区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和财政方面基本上都没有太严重的问题。
按照传统观点,新兴经济体资产收益率比发达国家高,风险也比发达国家高。但是,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接连倒闭,大批银行纷纷破产。西欧国家全面的高赤字,尤其是冰岛和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都表明,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整体上已经成为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场所,这在国际资本流动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局面。从目前情况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局面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同时成为国际“投资者”
随着全球经济总体形势的变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回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特点,即金融危机都发端于债务危机,当债务得到重组和解决后,经济秩序得以恢复,经济便会重新走上增长的轨道。每一次金融危机结束之后,全球经济真正走上复苏之路时,势必会掀起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企业兼并浪潮。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个鲜明的趋势已经露出端倪。一个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的东亚地区,整体经济形势良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对国际资本最具吸引力和容纳力的地区。据美国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今后若干年内,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市场将会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这将对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起到积极作用。另一个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充裕,国内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在吸纳国际资本的同时,会以积极的“投资者”身份出现在新一轮国际资本流动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