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晴雨表”的跌宕起伏,从未像今天这样牵动人的神经。
“这么强的政策压下来,犹如冰水浇头,房地产市场当然会哆嗦一下。”链家地产一负责人说,但“哆嗦”之后,楼市会否下行?还是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新一轮“报复性反弹”,还很难说。
“调控精准打击了炒房者,但只是刺破了房地产市场表面的‘脓胞’,其他病症尚未消除。”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指出,今年前4个月北京城郊连六环路以外每平方米均价也超过万元,无论强调怎样的理由,谁也不能否认,这一波楼价的疯长已积累了太大的风险,与“理性”相距又何止千里!
显而易见的是,当前楼市的价格仍然坚挺。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深圳新房成交均价为23629元/平方米,相比上周上涨12%左右。相对于去年的明显涨幅,北京不少楼盘的优惠幅度范围依然有限,房价仍然居高不下。
“新政实行的时间还比较短,目前只能从成交套数上看出影响,房价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认为,楼市正在陷入一个“量跌价滞”的僵局,但因为去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太火爆,一些开发商主动降价的可能性不大。要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地方政府土地储备和开发商房地产开发贷款收紧“银根”。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在一份最近的报告中预计,部分城市的房价“泡沫”将会有一定挤压。此次调控能否达到设想中的效果,尚待观察。
显然,房价涨到如今这个程度,是多重因素、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影响、纠合。不多管齐下,铲除这些非正常因素,降温楼市无异于抱薪救火。
楼市健康不仅事关经济运行,更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楼市调控,覆盖了供给、需求、持有、交易的各个环节,人们有理由对此次调控抱有更多期待。
一、此次调控放“地根”,控“银根”,将增加供应和抑制投机相结合,且“卡紧”了房企融资的各种通道,使房企承受压力空前,除加快开工、销售外别无他法。
二、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将“稳房价”和“住房保障”上升到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表明了中央政府坚决遏止房价过快上涨的坚定决心。
三、今年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住房用地的计划供应量达到了此前三令五申的“70%”的比例,较大地提升了各方对住房保障工作的“正预期”。
一些专家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低迷,其实正是市场步入积极调整状态的信号。
人们看到,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拉动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不过,在不断享受政策红利和市场回报的同时,房地产业吸收了大量本该流入实体经济的资本资源,其产品中的投资性属性也过快膨胀,价格在一轮轮的炒作中急剧推高。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表示,近几年房价的不正常波动,表面上看是一个发展尚不规范的行业、市场的“躁动”,实质在于地方政府利益和房地产业的高度关联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毋庸讳言,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更需要关注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期因素,而不是着眼于一时的房价回调。”房地产专家、上海城市经济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分析。
要撼动高房价,让房地产回归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猛药固然重要,更要有一个成熟的房地产政策框架。顾海波说,要确保政策的制度化,让购房者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中国青年报 陈芳 叶锋 黄玫 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