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在经历两年多的沉默后,上海国资重组再度重磅发力。新公司将作为加快上海国资流动的综合性平台,实现国资有序进退、优化国资布局结构、完善国资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上海国资管理公司,是在全国国资加快整合的背景下成立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国资改革重组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包括在全国率先实施行业主管局改制为企业集团、率先成立地方国资委、率先开展国资重组探索,等等。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国资重组步伐慢了下来,一些国资重组成效不如预期。
反观国务院国资委和部分兄弟省市,国资重组正在大踏步前进。比如,国务院国资委第三家国资经营公司(“中投二号”)近期有望成立,将承担起对央企资产进行打包处理的重任;北京2008年成立了“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将地方国资陆续划转至该中心,开展集中股权运作;深圳2004年组建了“投资控股公司”,对经营性国资进行统一市场化运作;重庆2004年成立“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国有资产处置和运作平台,对上市公司和金融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和重组。全国国资的加快整合,对上海形成了压力。新的国资流动平台的建立,也因此背负着殷切期望和巨大责任。
第一,加快国资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上海是国资重镇,国资分布面广,但行业和资本集中度均较低,国资效率不高。通过成立国资管理公司,便于推动国资进一步集中到战略性产业和重点行业,优化国资布局结构。
第二,变现部分国资股权用于补充社保。上海老龄化比重高,社保支出大,几乎每年都有社保欠账。而目前补充社保资金,主要靠地方财政,导致地方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当前地方财政增长有限的前提下,亟需开辟新的社保筹资渠道。用国资补充社保是一个自然的考虑。目前,上海对国资收益实行按比例征收,直接划拨财政,但金额较小不足以填补社保窟窿。因此,通过成立国资管理公司,在不影响国资控股比例的前提下,以出售部分国有股权的方式补充社保,成为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实现国资委对国资重组的直接掌控。目前,上海经营性地方国资基本都已划转至国资委。但是,国资委对下属国企的控制力较弱,推动国资重组缺乏有效平台。新成立的国资管理公司,将作为上海国资委的“资本之手”,直接受让部分国有股权,开展市场化的股权和资本运作,而不涉入企业的具体经营。长远来看,不排除国资管理公司将大部分国有股权纳入,甚至变身为类似新加坡“淡马锡”式的综合性控股公司。
新的平台,预示着上海国资重组将拉开新的序幕。但是,也要看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曾经多次推动国资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了国资经营公司、国际集团、大盛、盛融、国盛等资产公司,这些平台目前运作均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新的国资管理公司,要避免重蹈国资经营公司的覆辙,努力打造成为专业化的股权和资本运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