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珠三角的民企老板又一次向世人展现其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去年开始,不少企业果断地抛弃昔日发家致富的传统行业,大举进军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投资金额上百亿元,新兴行业投资额首次超过了传统产业。
在经济形势不甚明了的情况下,珠三角老板为何敢于如此大刀阔斧地吃“螃蟹”?进入新兴行业,他们将如何“与狼共舞”?一连几天,羊城晚报记者深入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佛山等地调查,与各行各业的老板交流,他们以亲身经历道出个中缘由。
关润尧
关闭11家陶瓷厂转行卖环保商品
陶瓷给南庄人带来财富,但也带来难以忍受的空气,“为子孙后代,再难也要转型”
关闭11家陶瓷厂转行卖环保商品
直到最近,佛山市南庄镇罗南村支书关润尧才稍为空闲下来。他忙碌了一年多的项目———中国第一家以环保为题材的商城海盛东方,终于开工了。昨天,关润尧一见记者就说,“长痛不如短痛,我们终于‘腾笼换鸟’了,对子孙后代有交待了。”
在佛山陶瓷业,关润尧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年近六十的他,不仅是罗南村支书,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更是佛山陶瓷业领头羊。在上世纪80年代,南庄镇罗南村是个穷乡僻壤之地,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当时,有人建议,罗南村土质适合搞陶瓷,不妨大家合股生产地砖。
“成!”关润尧当即拍板。不到几年工夫,陶瓷产值从几十万元,骤升至数亿元,还远销欧美、南非、中东等地。关润尧从此得了个“陶瓷第一人”的称号。
陶瓷给南庄人带来了财富,但也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空气。关润尧说,由于财富效应,罗南村的陶瓷厂越来越多,从当年的两三家,一下子冒出了十多家,抬头望去,触目皆是林立的烟囱。但村里的天空开始不再蓝了,空气总有股怪味,有时候还呛得让人睁不开眼,村里经常下着酸雨。往昔清澈见底的河塘,慢慢也不见鱼儿畅游其中了。马路上都是粉尘,家里的家具一天抹几次还是黑的。
许多赚了钱的村民陆续往外迁,跑到南海等没有陶瓷厂的地方买房子。更麻烦的是,除了陶瓷厂,没有任何外资肯进来。关润尧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说,自己虽然没读多少书,但知道这样发展经济不是条路子。“钱是揾到了,命却搭进去。不值!”
“为了子孙后代,再难也要转型!”2008年,关润尧决定,要像当年一样,率先吃“螃蟹”。他一方面做村民工作,大刀阔斧地关闭11家没通过国家环保评估的陶瓷厂。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招来了一只“金凤凰”———总投资12亿元的海盛东方汇都城项目,包括一座以环保为题材的环保商品城,一座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超五星级酒店,一座佛山市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整个项目预计明年建成。
“海盛东方汇都城项目是罗南村通过腾出11家陶瓷厂近半用地600亩换来的,村民以地作价入股,今年开始获得分红,每人起码过万元。”关润尧说。
据悉,该项目年产值将过百亿元,税收也有几个亿元,是以往陶瓷企业的十倍。关润尧笑着说:“我们不仅赚了钱,还有了好空气,造福子孙啊。”自9家陶瓷厂关闭后,罗南村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大幅降低,其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降幅为66%。
更令人高兴的是,很多外商也嗅到南庄的商机。前不久,罗南村开发的农业生态园,就吸引了很多台商入驻。
梁凤仪
三家鞋厂关两家变身“LED女王”
一双鞋除去成本后赚不到一元钱,这是一个几乎没前途的行业
三家鞋厂关两家变身“LED女王”
“现在,一听到人家称我为‘LED女王’,我就直哆嗦,实在不敢当啊!”省人大代表、广东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前年初,她连LED是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不是金融危机,她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LED即发光二极管,比起其它光源,单个LED功耗是最小的,更不会迷恋上这个时下最流行的行业。
昭信是以鞋业和家具业制造起家的,最兴旺的时候有两万多个工人。梁凤仪说,做鞋相对简单,款式人家提供,只要有订单,就可以生产,几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2007年之前,他们年产数百万双鞋,一年赚上千万元。金融危机一来,三来一补靠订单吃饭的鞋业急转直下,一双鞋除去成本后赚不到一元钱。她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几乎没前途的行业。
一气之下,三家鞋厂,梁凤仪关了两家。当时,有人建议,搞LED照明。她一听,懵了,这是什么东西。于是,上网查了老半天,才半知半解地认识了这个“洋名”。虽然一知半解,但她深知这是一个先进的产业,比制鞋有前途。为了不重蹈当年鞋业没品牌、没技术的覆辙,她毅然决定请中国照明技术最强的科研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半导体照明国家实验室,以技术入股,股权各占一半,她出资3000万元。
2008年7月投产,一年后她的LED产业收入3000多万元。去年,她又忽发奇想,认为光是生产LED照明灯还是不够档次。于是,高薪挖来一群专家自主研制半导体照明芯片设备。今年1月份,投资5亿元的半导体照明芯片核心设备制造厂开始建设。据悉,建成后,昭信将是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量产型半导体照明芯片核心设备制造企业。
梁凤仪透露,LED产业今年起码收入5亿元。最让她高兴的是,产值增加了,生产成本却大为降低。现在LED生产线占用的厂房面积不到当年鞋厂的一半,工人更是只需几百人,相当于鞋厂时的十分之一。她准备把剩下的厂房用来开发房地产项目。
在记者采访中,像梁凤仪这样明智转身,从低附加值传统行业,转向高附加值新兴行业的,在珠三角大有人在。“进入到LED领域的,广东方面几乎都是民企,而且近半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LED产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罗意自
当年“塑料罐老大”如今“风能干将”
“与其固守传统制罐业,不如加入新产业,杀出一片新天地”
当年“塑料罐老大”如今“风能干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珠三角的民企老板,不仅商业嗅觉特别灵敏,而且很善变。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技术、资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然而,“洗脚上田”的珠三角老板似乎掌握得游刃有余。
罗意自的制罐企业可谓是国内行业的领头羊,还牵头制订了塑料包装容器行业内的五项国家标准,但他一直像南海很多“隐形冠军”那样默默无闻。他觉得这样干下去没意思。
罗意自想过做太阳能发电,也想过做IT,最终选择了风力发电。这源于一次出差丹麦。那里,风力发电已相当成熟,加之当时珠三角正在闹电荒,“广东这么长的海岸线没有我罗意自的一席之地?”更深一层考量是作为新兴清洁能源的风力发电机的丰厚利润,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生产的风力发电机还是中小功率,而大功率风力发电机以进口为主,技术门槛太高,科研和生产的技术的复杂性不啻于生产飞机。“在门槛后面,却是金矿。”罗意自打趣地说。
然而,当罗意自真的闯进风力发电的行业里,他才发觉这里的“水”比想象中更深。风力发电投资的额度之大出乎罗意自的想象:一台小设备就要几百万元,1.5兆的发电机1000万元一台,20台设备就相当于他制罐厂一年的产值!
“高投资风险也伴随高回报。与其固守传统制罐业,挣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用,不如加入到新产业的冒险家俱乐部,杀出一片新天地。”罗意自告诉记者,从2006年转型至今,他投资了一个亿,这些钱一部分由贷款所得,更多的是用他制罐厂多年的积蓄。
罗意自说,既然玩新兴产业,就要玩最先进的。他和风能最先进的丹麦企业合作,高薪聘请了来自丹麦风能设计公司的总工程师Jesper。Jesper是世界上第一台规模生产的1.5兆瓦风机的总工和技术负责人。公司通过采用联合设计、联合制造等方式,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并加以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值得罗意自欣慰的是,花大本钱买来的国外技术,经过两三年的消化,到去年2月21日,第一台风机出厂了。他的产品在揭阳海边和湛江等地已经开始运转,下月,将有五台机陆续安装生产完成投产。
罗意自表示,他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已选了一块用作安装风力发电场的区域,他要把他生产的60台风机都装在这个四季风力充沛的地方。不用烧煤,不用耗能,只要风过,风叶转动,新鲜清洁的能源就源源不断输出。罗意自预计,201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可达32亿元。(马勇、彭纪宁)
[责任编辑:pljc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