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安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10-1-22 22:08:55
 
文章内容

安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意义重大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三运摄影/中国网 王锐

国新办于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三运、安徽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介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从安微省政府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到,国务院颁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安徽省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存在产业承接的质量不高,地方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时出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引导,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有序开展,为其他区域提供示范。

第二,设立示范区,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同时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皖江城市带基础较好、条件优越,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建设示范区,皖江城市带的经济规模将快速扩大,实力将大大提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进一步提高。

第四,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可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保增长、促就业的调控目标得以实现,夯实全国可持续发展基础。

示范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站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安徽发展实际,紧紧围绕“承接”和“示范”这两个关键词,坚持高起点、宽视野、新思路,坚持科学承接、创新承接、合作共赢,实现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

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2008年规划区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规划》除前言外,共11章。

第一章,设立示范区的背景和作用。主要是阐述设立示范区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主要提出示范区发展和建设的总体思路、原则要求和奋斗目标。核心内容有“六个着力”、“四条原则”、“四大战略定位”和“五项目标”。

六个着力。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条原则。一是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二是承接创新、优化升级。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四大定位。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五项目标。到2015年,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第三章,空间布局。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两核”指合肥、芜湖;“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第四章,产业承接园区建设。规划通过三个途径来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一是加强现有开发园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将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二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三是通过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创新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第五章,产业承接发展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有关专栏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

第六章,产业创新升级。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等。

第七章,基础设施支撑。着重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努力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安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优势,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建设水利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化基地建设;提出了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八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明确提出在产业转移中要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九章,区域联动发展。突出了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全面合作、鼓励和支持长三角地区优先向示范区转移产业、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等重点工作;加强与沿海其他地区互动,进一步密切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发挥皖江城市带的辐射作用,带动皖北、皖南、皖西联动发展。

第十章,体制机制创新。提出鼓励示范区大胆探索,允许示范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政府服务,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构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改革户籍制度。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5个方面明确了一些必要的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二是对国务院有关部门、长三角两省一市和我省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胡永平)

[责任编辑:Jackxiao]


相关文章
  • ·[图文]安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意义重大
  • ·企业国有资产法对保护壮大国有资产意义重大
  • ·三元收购三鹿意义重大 很快将进入一线阵营
  • ·小天鹅A[000418]:享受15%所得税优惠政策意义重大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