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境外上市值得民企借鉴
发布时间:2009-12-21 21:25:46
 
文章内容

境外上市值得民企借鉴

参会代表在仔细阅读本报当天与会有关报道。

在峰会现场,会议嘉宾徐少春、刘志雄、谢菁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纵论民企上市——

关键词 民企上市

2001年8月8日,一个数字十分吉利的日子,深圳民营企业明华集团,成功借壳登上美国纳斯达克舞台,这是中国民企海外借壳上市的第一例,深圳民营企业再次发挥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此先河一开,中国民营企业在几年间掀起了一波海外上市的热潮,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也先后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

到了今天,民营企业上市的热情仍然高涨,目的地也从美国的交易所扩展到欧洲、中国香港、新加坡乃至韩国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民营企业对海外上市的思考也愈加成熟,他们上市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土包子式”的“圈点钱就走”。对于深圳民企中的那些佼佼者而言,上市只不过是他们国际化战略雄心的一块垫脚石。

在峰会现场,本报独家专访了在香港上市的金蝶软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在韩国上市的深圳三诺电子董事长刘志雄,在美国上市的深圳旅程天下集团副总裁谢菁。

谢菁:境外上市使民企站在了新的高度

深圳旅程天下控股集团于2006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此前不久又转板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板。该集团总裁蒋江萍成为我国在美国上市企业中的第一位女CEO。受蒋江萍的委托,其集团副总裁谢菁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谢菁介绍,自己接触国际资本市场以后,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甚至会使企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是“从财大气粗的土包子到职业经理人转变”。谢菁回忆说,旅程天下集团在筹备在纳斯达克上市时,被问到最多的是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哪里,与其他企业的差别在哪里。“这也许是很多企业很少想到的,他们更多的只是想到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利润。”谢菁说。

“融资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但不是一个必要过程,”谢菁解释说,“上市前的计划性是最重要的,你凭什么去融资,融资以后拿这个钱去做什么,你怎么达到融资的目的。融资前的思考会让企业对之前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好的总结,同时对未来有一个必要的战略展望。让其有点虚无缥缈的创新思维得到量化。”而这些融资前的思考是海外资本监管机构规范管理的结果,这正是民企在海外上市所能获得的新高度。

刘志雄:境外上市不仅为融资

也许三诺集团这个名字在大众消费市场上并不算知名,但该集团在韩国的资本市场上却是鼎鼎有名的。因为三诺集团是有史以来在韩国上市的第一家外国企业,其董事长刘志雄还因此在2007年与LG集团总裁具本茂一同获得了韩国的证券风云人物奖。为何选择韩国这样一个似乎比较“冷门”的海外市场呢?刘志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三诺选择韩国证券市场,是因为可以借此在韩国搭建一个进行技术整合、产业合作、市场拓展的新平台,韩国的电子技术人才是优秀的,恰好与中国的成本竞争力形成互补。目前,这个新平台已经显示了其能量,三诺通过与韩国科技企业合作,已经开始从单一音频产品生产进军IT高端产品领域,还启动了电脑整机记忆笔记本产业。而融资反而未必是三诺在韩国上市的首要目的。

“为了三诺上市,韩国专门出台了外国企业上市融资相关的法律规程,三诺的创举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新的融资道路,也增加了三诺的品牌知名度。”刘志雄说。

徐少春:融资进来同时输出“中国价值”

深圳民营高科技企业对国际化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某个单一部门的国际化,而是整个企业的国际化。

金蝶国际软件公司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时金蝶要给马来西亚的一个公司设计一套管理软件,但是研发人员并未注意到马来西亚有一种社会阶层叫“拉多”,他们可以娶三到四个妻子,而最初开发出来的人力资源系统在“配偶”一栏就只留了一个空位,这就无法满足该客户需求了。为此,金蝶特别派出研发人员驻点马来西亚,熟悉市场后设计出来的产品就有变化了。“所以就连看似纯技术性的研发部门,也同样要了解国外的文化风俗才能做好。”徐少春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到国际市场闯荡多年的深圳民营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海外获得融资,或者销售产品,一些先行者甚至已经开始尝试输出“中国价值”,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金蝶国际软件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表示,对于金蝶来说,香港不仅是融资地,还可以成为“桥头堡”。凭借这个条件优越的“桥头堡”,金蝶已经通过企业管理软件出口把“广东制造”的管理模式输出到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徐少春对记者说:“以往世界管理学上有欧洲管理模式、日本管理模式、北美管理模式,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应该可以总结提炼一种新的‘中国管理模式’,总结以后我们还要敢于把它拿出来在国际上叫响名号。”他认为,中国在未来三十年要想变得真正强大,就不仅要制造更多的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要在世界上占有制高点,管理就是制高点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会场直击

嘉宾盛赞《广州日报·深圳新闻》峰会特刊

18日,《广州日报·深圳新闻》中国(深圳)民营企业战略峰会特刊出街数小时内销售一空。据统计,当日广州日报在深圳关内的发行量剧增20%。本报报道不仅受到众多深圳市民的青睐,亦吸引了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关注。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迟福林院长认真地阅读了广州日报当日的报道,盛赞本报报道“内容、观点比较新,主题提炼得不错,动作也非常快!”

“特刊既采访了龚方雄、迟福林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又有刘永好 、张思民、杨东文、郝登胜等民营企业杰出领导的高端访谈,既对楼市、创业板等经济热点进行畅谈,也对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难等问题进行谈经论道,今天特意拜读取经了!”今年年初刚刚从深圳一家大型IT公司辞职创业的贾东林阅读了本报报道后,还特意登录本报数字报,将报道的电子文档进行存档保存,“有些观点日后还要研究一下!”

800人会场座无虚席

前日,在深圳五洲宾馆华夏厅,容纳8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下午2时半会议才开始,下午1时40分记者在现场见到,会场三分之一的座位已经坐满。待到会议正式开始,一些迟到的嘉宾只能坐上现场临时添加的座椅。

“现场听到龙永图、吴建民等专家对当前的政策方向、市场机遇进行解读,对于我们民营企业来说,感觉是一个指路,看到了发展机遇,加上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低碳经济,深圳大力扶持新能源企业,让我们有了动力与信心,企业的发展终于走向了快车道!”深圳博思科特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思洋谈到自己聆听峰会现场的感受。

峰会上民企精英聚会叙旧

深圳和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勤前日下午1时40分左右就早早地来到了峰会现场,“恰好中午在附近过来,早点过来也可以和商会的老朋友们多聊聊天。”杨勤说到。

“商会风雨十年,商会发展到今天,团结了6000多家会员,组建成一个综合性商会,实属不易!”杨勤感慨道。杨勤介绍,十年前广东高科技企业商会刚刚成立时,自己企业就加入商会成为会员,无论是在给企业寻找商机、与政府沟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等实际问题,商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商会中,大企业有责任帮助小企业发展和成长,团结了很多的小企业,帮助很多小企业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杨勤对商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和氛围感慨颇深。

谈到前日聆听峰会现场的感受,杨勤对外交学院原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原大使吴建民的讲话感慨颇深,“中国人不要浮躁,认清自己,认清别人,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是我们什么都能不是我们什么都不能,要在世界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杨勤这样理解吴建民的讲话。

专家点评

民企境外上市有优势

据中欧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版《2009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绩效报告》显示,海外上市民营企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在内地上市的民企。据营业收入总额,海外上市民企为7222.14亿元,内地上市民企为12011.18亿元。目前,深圳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有海王英特龙、金蝶软件、比亚迪、腾讯计算机、研祥智能、东江环保等,其中不少企业中高管出席了本报参与主办的“中国(深圳)民营企业战略峰会”。

面对近千位前来“取经”的民营企业家,著名经济学家、摩根大同亚太区总经理龚方雄现场表示,民企比国企在海外并购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国企收购的资金是国家的钱,在海外资本市场上会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民企没有这种限制,这是民企的优势。他提醒民营企业走出去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有效和资本市场的结合是企业下一步战略性腾飞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上市公司,很难做强做大,做到跨国界;第二,民营企业要突破未来发展的瓶颈,一定要布局市场。

境外上市融资的两大好处

持续再融资更容易

龚方雄在峰会中点评表示,“最好的融资制度在市场里面,而不是天天要去求人拜庙,等把庙都拜下来以后,一年多已经过了,市场机会已经失去了,这就是境内资本市场和境外资本市场的区别。”龚方雄认为,虽然境内资本市场的估值比境外高,一次融资在境内上市融的钱多,但要进行再融资却非常难,因为任何一个再融资都要经过各种各样的审批,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市场机制、融资能力有时候会阻碍企业的战略性成长和发展。

他指出,海外上市的好处是,资本市场较为成熟,具备长期投资效益,面对的是全球投资者,可以增强企业的品牌效应。海外上市和国内上市最核心的区别是,融资的区别。

那么,创业板将会是“中国的纳斯达克”吗?龚方雄认为,创业板还处在“摇篮时期”,而美国的纳斯达克上世纪70年代已经诞生,并孕育了微软、谷歌等一大批巨无霸的公司,其产业链完善,各类型公司都可登录纳斯达克。

反观我国,中小企业成功率约为20%~30%,中小企业成功是少数,失败是多数。第一批上创业板的企业,有可能是较成功的企业群,但这是政策的选择,还不是市场的选择,投资者应该注意想清楚。

提高在外国客户中的知名度

刘志雄还认为,在国内上市,比较容易进行资本炒作,如果仅仅为了资本扩张,在国内上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以国外客户为主的企业,那么在境外上市将可以大大提升企业本身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因此,三诺也计划将在韩国之外的更多海外交易所上市融资。

[责任编辑:Jackxiao]


相关文章
  • ·[图文]境外上市值得民企借鉴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