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对房地产业进行了持续的政策调整:12月9日“营业税优惠政策”调整,14日“国四条”出台,17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再度出手打击开发商囤地,让国人看到了国家“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然而,截至12月18日,北京共公开出让234宗经营性用地,成交总金额超过803亿元,这是北京土地市场一个创纪录的数字。这也是继上海之后,国内又一城市卖地收入突破800亿元大关。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23日,上海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达到821亿元而名列全国第一。
换句话说,我们一边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一边是土地财政力促房价上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地方政府仍坚持土地财政政策,那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就可能被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土崩瓦解”。这不是耸人听闻。17日,央企保利地产旗下保利(北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用30.4亿元的高价拿下了北京朝阳区东风乡高井村居住混合公建用地。根据计算,房价至少要卖到3万元每平方米,保利才可以保证有利可图。只要地方政府继续高价卖地,房价就不一定能调控下来,所谓的“遏制房价”就很可能被“架空”。
在我看来,我们应谨防中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被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所瓦解。因为据媒体统计,土地出让收入丰厚的并非只有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城市,许多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也都纷纷“复活”。在大型房企尤其是国有开发商的推动下,今年国内重点城市土地市场异常繁荣,各地土地收入也都直线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落实中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必然很艰难。如果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得不到遏制,中央关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可能走不出中南海。因此,要想真正遏制房价,要想真正把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就必须像重庆打黑那样严厉查处地方政府的疯狂卖地行为,而且要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查起,否则只能让老百姓空欢喜一场。(系税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