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能源丝绸之路渐行渐近 需建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09-12-14 17:28:08
 
文章内容

能源丝绸之路渐行渐近 需建长效机制

资料照片

能源丝绸之路渐行渐近 需建长效机制

2009年5月18日,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开工仪式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举行。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103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计划2010年底投产。(新华社发)

两千多年前,由商旅驼队、士兵僧侣和帝王将相们在农耕文明的晕光下“走出”一条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今,焕然一新的东西方———中国与欧盟,重新聚焦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中亚,在美国与俄罗斯的纵横捭阖间,使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老丝绸之路渐渐成为一条“能源丝绸之路”。

仍在持续的金融危机显然并未改变国际能源合作的大趋势。目前,在中欧多年来有意无意地推动之下,随着由里海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与由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即将营运,表明一条以中亚为依托的“能源丝绸之路”正渐趋成型。

“纳布科”计划打开欧亚能源合作通道

在富饶的中东之外,人们的目光自上 世 纪90年代以来一致盯上了具有“第二个中东”之称的前苏联的中亚(包括里海)地区,主要目的自然是社会经济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能源———石油与天然气。

据统计,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3%、35%和12%。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1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 .8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石油储量为120亿 吨 , 天然气储量为24 .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则蕴藏巨大的水能资源。

欧盟与东亚诸国的能源需求巨大,但是需要大量进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认为,地理分布不均衡,就要求发展跨地区能源贸易。在中东已经充分融入国际能源市场情况下,俄罗斯、中亚和沿里海地区将成为未来欧亚能源合作新的增长点。

于是 , 欧盟2002年提出“纳布科”输气管道计划。它始于沿里海国家的管道,穿过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通往奥地利,全长3300公里,投资总额约79亿欧元,2014年建成后每年可将约300亿立方米的环里海地区天然气输送到欧洲。

目前,欧盟所需天然气的40%多来自俄罗斯,部分中东欧国家所需的天然气80%以上依赖俄罗斯。近几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断气”风波,促使欧盟加快了修建“纳布科”管道的工作。今年5月欧洲议会批准40亿欧元的欧盟能源预算,作为建造纳布科天然气管线的部分资金;随后的“南部走廊—新丝绸之路”能源峰会,进一步坚定了欧盟建设“纳布科”输气管道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的信心。

然而 , 俄罗斯仍欲主导中亚与欧盟的天然气市场 。 除了修建通过波罗地海的“北溪”油气管道外,还决定修建一条“南溪”管道:即从俄的新罗西 斯克穿越黑海海底到保加利亚,然后分为两条支线,通向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国家。 在2007年6月,俄意两国签署了关于共同出资铺设这一管道的协议,预计总投资1 0亿欧元,预计2 0 1 5年建成后年输送天然气300亿立方米。

于是,在俄罗斯竞争性能源战略下,欧盟布下的“纳布科”棋子进一步夯实了由中亚至欧洲的“能源丝绸之路”。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全面展开

前苏联的解体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帝国真空”,受到地缘政治强烈冲击的中国率先布出了合理处置国家间边界问题等战略筹划,并在着手西部发展中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先政后经、政经并进的思路前行,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加速发展,渐渐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投资合作上也硕果累累。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中亚地区累计投资约86亿美元,涉及资源、机械、农业等多个领域。以中哈两国为例,目前哈萨克斯坦在华投资项目也达70多个,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中资企业有1500多家,其中尤以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为著。

作为中国第一条跨国输油管线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2003年在中哈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开始启动,它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途经中石油在哈购买的阿克纠宾油区,横穿哈全境至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3088公里,工程分三期完工。预计管道总造价为30亿美元,其初步设计年输油量2000万吨。到2005年年底,其中一段与中国境内的管道———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完美对接。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图文]能源丝绸之路渐行渐近 需建长效机制
  • ·姚刚:建立适应我国的投资者保护长效机制
  • ·深交所提出维稳六大目标并建立长效机制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