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中国启动了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和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前者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达上海,南抵广州、香港,跨14个省区市及特别行政区,总投资约1500亿元,干线全长4918公里,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后者是中国第一条陆上天然气进口战略通道,西起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至中哈边境与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衔接,长近1800公里,项目设计输量300亿立方米。
项目建成后中亚国家丰富的天然气将供应到中国上海、江西、广东等10多个省(区、市),香港也将通过深港管线用上来自遥远中亚的天然气。到2015年左右,土、乌两国将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每年分别向中国出口天然气400亿立方米、100亿立方米。专家认为,这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清洁能源比重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中国和中亚地区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谈起这个项目的意义时认为,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走向恰好沿着古丝绸之路,经过撒马尔汗、布哈拉等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跨过戈壁大漠和雪山草原,被誉为新时期建设的“能源丝绸之路”。
“能源丝绸之路”需建长效机制
虽然“能源丝绸”之路的东西两段通过中亚这个油气心脏地带已渐渐成型,然而,目前沿线欧亚地区仍然缺乏全面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
冯玉军说,现有的国际能源署、欧佩克、欧亚经济共同体能源政策委员会等能源合作机制,成员不同、职责各异,难以形成有效的整合。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利益各异,能源合作规则之争十分激烈。
尽管面临重重障碍,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能源合作是解决欧亚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欧亚各国各界的共识。俄罗斯、中亚与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能源合作正迅速发展,资源国出口多元化和消费国进口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以中国为例,除了中俄原油管道与长期原油贸易之外,今年10月,中俄还签署协议,确认“俄气”将铺设两条对华供气管道,并在双方确定天然气供应价格后于2014-2015年开始实现对华天然气供应,供应量每年达680亿立方米。随着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通,每年可向中国供应约7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中国去年的天然气消费总量。
中国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说,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努力实现能源来源供应多元化,积极开展能源国际贸易。
“中国能源企业走出进行能源开发合作,既使资源国把资源转化为经济实力,又使其获得了经济收益,增加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说。“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时,也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援助活动,对当地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俄罗斯总理普京曾谈起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成立“能源俱乐部 ”的建议,上合组织还就出台“亚洲能源战略”等问题进行过相应讨论,成员国与观察员国都表现出了开展多边能源合作的意愿。
冯玉军认为,俄罗斯、中亚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能源合作发展迅速,近年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在安全及经贸领域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信任增强、利益外溢,为开展多边能源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机构”是维护地区能源安全、保障各方共同利益、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
“能源丝绸之路”以中亚这个世界油气的心脏地带为中心,紧密联系着东西方———欧盟与中国两大市场,各国间存在众多的双边协定或协议,那么沿线欧亚国家能否建立起多边能源长效机制呢?
冯玉军认为,目前建立泛欧亚大陆的多边能源合作机制还不具备条件。但是欧亚能源合作机制的探索,对于有关各国却都是“多赢”的。
[责任编辑:azure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