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巢湖骤然忙碌起来。
7月下旬,国家22个部委联合调研组在巢湖调研时,建议在巢湖市设立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中区。这被这个江北城市解读为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巢湖市市长宋国权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巢湖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宋国权告诉记者,作为安徽距离长三角最近的一个城市之一,因淡水湖“巢湖”而得名的巢湖市,选择了东向发展的战略,着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既要GDP又要防止巢湖污染
《21世纪》:巢湖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维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主要原因是类似其它中部地区的固定投资增加带来的增长?这种势头是否会待续下去?
宋国权: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巢湖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工业用电量增长14.95%,增幅居全省第2位,经济运行情况好于预期。
我认为,巢湖市经济能够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巢湖市多年来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的累积效应。
当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的影响明显。今年前5个月的数据均为近年来同期最低水平。
但应该来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势头会继续持续下去,今天的巢湖,已经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几年开工建设的一批重大项目已陆续进入投产期,这种潜在产能的释放必将推动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我要特别提到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攀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中西部搬迁,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则加速了这一进程。随着泛长三角合作机制的建立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凭借我市承东启西的优势和资源条件,完全能够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上有更大的作为,从而巩固这种增长势头。
《21世纪》:但巢湖市经济快速增长也可能会导致外界担心巢湖的污染会加重,巢湖这方面有何措施,在发展工业时,如何处理与巢湖环境的关系?
宋国权: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我们强力推进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禁止上马高污染项目,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彻底关闭重污染项目,狠抓水污染治理。
目前,巢湖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进展情况良好,已累计投入资金13.18亿元,建成了巢湖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设施。
巢湖的新机会
《21世纪》:近期国家多部委调研时,特别提到要在巢湖等地建立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中区,巢湖承接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
宋国权:要坚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可贵的岸线资源,在现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业档次,可以规划在靠长江较近的巢湖江北区域建设立200-300平方公里左右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中区。目前,省、市、县相关部门正在按照杜鹰副主任的要求,开展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
《21世纪》:无论是皖江城市带还是省会都市圈抑或南京都市圈,巢湖都是其中一员,如何利用这几个平台发展巢湖?
宋国权:巢湖区位条件优越,滨江临湖,同属皖江城市带、省会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这在全省也是独一无二的。近年来,我们结合巢湖实际,提出“东进西迎、双向融入”,努力找准自身优势,推进区域合作,力求通过区域合作推动巢湖跨越式发展。
一是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以煤化工为龙头的重化产业基地。
二是打造承接长三角先进加工制造业转移的集聚地。主要侧重进一步壮大化工、电工器材、采掘、建材、造船等主导产业,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制造业新兴成长区和集聚区。
三是打造面向长三角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成面向长三角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四是打造连接东部地区的中转物流基地。依托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以大运量工业项目建设为主动力,构建立体综合交通平台,形成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重要地区性物流基地。
《21世纪》:巢湖等江北区域相对不如“江南”发达,如何与“江南”合作来壮大自己?
宋国权:加快皖江城市带发展,必须把江北开发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力争通过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江北地区城镇和产业发展薄弱的现状,形成南北两岸联动发展的格局。
当前,推进与“江南”合作,我认为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快跨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江北开发的前提条件。重点加快巢湖江北大港、马鞍山长江大桥建设等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尽快打通对外通道。同时根据北岸发展的阶段性要求,适度超前、有意识地布局港口,以适应未来大运量物流输送的需要。
二是,加快北岸产业园区建设。园区是北岸开发的重要抓手。目前,北岸地区的工业园区特别是沿岸线布局的园区不多,将来可考虑两种方式:一是鼓励南岸城市、大企业到北岸开发建设,实现跨江发展。二是在北岸沿江地区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与“江南”城市联合组织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通过多种途径,在沿江北岸逐步形成若干个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园区。
[责任编辑:ben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