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控制贷款规模有利稳定预期促进经济回升
我国早在1998年就已不再采取计划的手段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但在实际运作中,受制于经济周期的压力和监管部门市场化手段的缺乏,以规模控制为目标的“窗口”指导往往成为计划指标的替代品。今年上半年7.37万亿天量信贷投放之后,银行风险积聚,市场又开始担心监管部门为了防范风险,可能重新走回信贷规模控制的老路。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对于“微调”的解释无疑给市场吃了定心丸。从更深层的角度而言,监管部门此次能够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依然坚持以市场化手段调控信贷,是对已有改革成果的坚持,也是对深化改革的促进。
放弃对规模控制的依赖,是监管部门自身成熟的表现。一方面,央行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整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节奏。此前,央行已经开始使用正回购、发行央票甚至定向央票等市场化手段,力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另一方面,银监会不断加强监管,强化信贷管理新规陆续出台,正是在没有提高企业信贷门槛和控制银行信贷规模的前提下,强化贷款流向管理,有效防范银行风险,从而保证信贷增长可持续。
放弃对规模控制的依赖,是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成熟的产物。伴随着大批银行上市,我国银行业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目前全球市值前三大银行都在我国,而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抵御风险和逆市盈利的能力也在国际银行业中独树一帜。目前,各银行间对于下半年信贷策略已经出现分歧,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希望继续扩大规模,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则强调调整,力控风险。策略分歧的出现,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自主性在不断增强。
从短期看,不控制贷款规模,有益于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统一性,在市场上形成稳定预期,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从中期看,不控制贷款规模,是保证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下半年正是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投资开始之时,经济实质性复苏,将为进一步改革提供良好外部环境。而信贷的市场化调控模式的确立和成功,将为此后的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责任编辑:johnson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