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拼增量:南京新兴产业再起跑
发布时间:2009-7-13 16:11:19
 
文章内容

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和软件”)的“搬家周期”终于停了下来。

在依山傍水的南京市雨花台区,润和软件最新的办公面积有8000平方米。

“公司近几年发展很快,总在不停地招人。”润和软件总裁助理邹莹莹告诉记者,在公司隔壁,规划面积7.6万平米的雨花润和软件外包园也开始建设。

这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以之为龙头,近百家软件企业将在这里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构造出一条软件外包的完整产业链。

这是一支年轻的力量,它们位居产业链的高端,正在快速成长,他们当中暂时还没有“巨无霸”,但是都掌握尖端技术,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兴产业。

这背后有一个沉重的背景:南京是一座重化工特征明显的工业城市,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的约束。尤其是今年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环境成本提高等压力,让南京的不少传统企业深感“生意不好做”。

出于这样的考量,南京市正在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南京市经委副主任韦智表示,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对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光电、能源、软件等等新兴产业,也因此成为近几年各界资本在南京的投资热点。

朱善璐在出任南京市委书记后,对新兴产业更是相当重视。最近,他连续多次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南京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并邀请部分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朱在多个场合强调,在全力以赴保增长的同时,要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在“后危机时代”占领制高点。

南京新兴产业,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朱善璐:

新兴产业要吸引社会资本加入

目前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企业经营模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软件研发机构,二是跨国软件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市场开拓机构,三是中国本土纯粹的国际软件外包企业,四是中国本土研发型的软件外包企业。

润和软件创立于1998年。2008年的软件出口额达到1500万美元。按照这一指标,排名全国第12位。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能取得这样的出口额,实属不易。去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软件巨头进一步压缩成本,向海外寻求质优价廉的外包服务。IDG预计,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6.96亿美元。

朱善璐重点考察的南京市另外一家新兴产业的典型——成立于2006年9月的鼎业百泰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则在对入园企业坚持着 “拎包入住”的承诺。

这个创业园是南京首家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兴建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目前,12家企业集聚于此,南京医药外包国际市场开发中心刚刚揭牌,国际药物毒理研究中心也将在此落户。

“民办官助,这是机制上的创新之举。发展新兴产业,关键看平台,而平台建设应着力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朱善璐说,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果显而易见;而通过体制创新为新兴产业创造发展氛围,意义更加深远。

“政府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特殊政策。”朱强调。

拼增量:

新兴产业撑起南京工业四成天下

南京市常务副市长沈健说,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

目前,南京已经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先进船舶制造等八个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迷人的微笑曲线。很多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都在她上面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很多服务外包企业,也在拼命找寻利润产生点。

“微笑曲线的中间暗藏陷阱。”润和软件副总裁马玉峰则指出,靠赚取差价的软件外包企业肯定走不远。

由于国际软件企业自身管理上的特点,很少有最终项目整体发包到中国,而一般都是其作为总承包方进行系统设计、架构分析之后分解出来的子模块,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加工贸易的性质比较明显。

在软件外包业的产业流程中,“基本设计”和“综合测试”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最高点,“详细设计”和“结合测试”居中,“编程”则处于最底端。

润和软件一直在努力避免成为国际软件业的“高级打工者”。在地理信息系统、通讯软件、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这四大专业领域,公司拥有多项自主开发的产品。

润和软件还被南京市委以重任:通过建设园区构成产业集群。一方面,引入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软件企业前来设立窗口,为园区内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市场源,形成规模化的发包窗口集聚区;另一方面,软件外包园打算引入近百家软件企业并建立产业联盟,形成一个多形态、多层面、分工协作的规模化软件产业集聚区。

产业链建设是南京市发展新兴产业的一条重要抓手。南京市2009-2011年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将之作为下一步的重点任务,明确要求“引进一批对产品链延伸与完善具有引导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科技型外资大项目”,通过政府的专项资金的带动,实现产品链重点技术与产品的高端研发与制造。

“现在的策略不是要鼓励更多的企业来做软件外包,而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马玉峰也这样认为。

南京正在为新兴产业创造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享受了一系列的“优先”:优先确保投资项目的布局规划和土地计划,优先安排金融贷款,优先安排各类专项资金。

当传统支柱产业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新兴产业将成长为南京经济新的支柱,并开始撑起南京工业的四成天下。

[责任编辑:benlai]


相关文章
  • ·拼增量:南京新兴产业再起跑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