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本轮信贷扩张中出现大量地方融资,“开后门和跳窗户”情况泛滥
东方早报记者罗晟发自北京
他指出,发地方政府债和市政债是长久以来大家就有的一种想法。在中国财政不够宽裕的情况下,真正做到地方或市政府一级的财政平衡,还有一定困难。
周小川透露,央行曾在与财政部就“2000亿元地方债”的讨论中,发表过相关意见,“首先,最好是地方政府直接发债,但这可能会受制于各种法律的限制,最后只能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其次,我们觉得,由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发债,应该明确是哪个省的债。这样,那些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的债,未来有可能因地方政府的不同,其价格和评级也不一样。这些信号有利于地方政府把钱用到刀刃上,保证以后能还。”
可查资料显示,作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今年代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主要用于中央财政投资地方项目的配套工程以及民生项目,这批地方债预计将在7月全部完成发行。
谈及对市政债的看法,周小川强调,“自去年四季度到现在,信贷扩张中市政性质的内容占的比例不小。”
他认为,之所以数量那么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目前的融资体制和融资方式不太容易满足一部分正当需求,特别是涉及城市交通、污水处理、城市美化、水电气供应、公共设施改进等问题时”。
周小川说,在是否放开地方政府债和市政债的问题上,一个直接的担忧是,怕地方政府换届后,“新官”不理旧账,“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确实还是有‘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有的地方政府还了一半左右,就想延期。”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首次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并转贷给地方的方式,增加地方政府财力。
周小川分析,“如果为市政债‘开正门’,可能会有一个良性发展。虽然市政债的机制不能完全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但可能比现行‘开后门’的机制要好。”他认为,在市政债的机制下,债券评级将对“新官”造成一定压力——如果“新官”不打算理旧账,那就涉及违约问题,难以进行融资。
“以前‘正门’没有打开,所以大家都走各种各样的融资平台,非常不好控制。可能有一部分搞得根本就不规范,将来会出很大问题,特别是在还款上。”周小川形象地比喻说,“从‘前门’和‘后门’的情况来看,还是‘前门’开了好,不要一定让大家‘走后门、跳窗户’。如果‘走后门、跳窗户’的太多,就表明一定是有客观需求。如果真正把‘前门’打开,那么‘开后门和跳窗户’泛滥的情况就能好一些。”
[责任编辑:appl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