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长三角探路第一大考:保卫利润还是创造价值
发布时间:2009-6-28 14:25:58
 
文章内容

长三角探路第一大考:保卫利润还是创造价值

当收成每况愈下的时候,谁喜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一直耕作?

  然而在长三角的加工贸易世界,诸多企业仍然选择继续浸淫在自己多年经营的行业里,“尽管这个行业的利润已低得离谱”。

  老何的服装公司如今只剩200多号员工,两年前,这家位于浙江长兴的工厂利润就开始急转直下。“大路货已经不赚钱了,只有一些手工定做单能分点毛利。”他说。

  几年前,为了“保卫利润”,他将厂房从浙江长兴县搬迁至安徽广德县。成本下降是显著的,仅劳动力一项就节省了30%。

  但金融危机来临后,这类传统产业的命运再度被改变。

  “订单持续减少不说,单件衣服的利润又几乎降为零。”老何告诉记者,不少像他这样的企业主,如今宁愿把钱扔在楼市和股市,也不愿继续在自己的实业中投资。

  对于习惯于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主们来说,“保卫利润”意味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式的悲壮。

  长三角经济发展模式,正集体走在十字路口。“保卫利润”还是“创造价值”?长三角必须作出回答。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先行者开始谨慎探路。不少长三角企业正在向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前端的研发和设计、后端的品牌和物流,正是国际产业链中的核心利润所在。

  于是,特色各异的转型“路线图”,被长三角连珠炮般快速绘制。

  这个中国经济一贯的探路者,再次肩负起这个重担。

  “微笑曲线”上的抉择

  “我们转型很成功,现在自有品牌在北美市场占有率很高。”苏州宝时得机械有限公司杨总告诉本报记者。

  1994年,宝时得机械只是一家电动工具出口贸易公司,到了1996年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基地了,开始为国外诸多电动行业做OEM贴牌生产。

  “宝时得是电动行业第一家做贴牌”,贴牌的品牌包括BOSCH、伊莱克斯等诸多品牌,“当时利润确实很不错,一年有一个产品出100个集装箱。”宝时得杨总告诉本报记者。

  然而,后来宝时得还是决定发展自己的品牌。“在研发上的投入比例很大,要忍受别的企业不愿忍受的寂寞。”

  率先摸索转型的宝时得,今年1到6月份,其电动工具销售增长了10%以上,而工具行业则是平均20%到30%的下降。

  不过,此时的老何却在叹息不已,“我们将大部分生产线搬到了隔壁的安徽广德,但仍然阻止不了亏损的局面。”

  要命的是,金融危机的到来,让这家企业订单持续下降,而且单件衣服利润已经降到几乎无利可图。

  或就地升级,或出走长三角,这些企业在面临着艰难抉择。本报记者获悉,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旗下的国棉17厂整体将工厂搬到江苏大丰去了。

  不过,从整体来看,对于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异地办厂以降低成本的做法似乎是他们“固守本业”的不二选择。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

  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长三角在努力。

  浙江转型的表象是,创新型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

  “从投资变化上来看,江苏省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6月23日,江苏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刘兴远向记者介绍,1—5月,该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5.4%,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投资增长43%;新医药、新材料投资增长31%。

  艰难的探路

  这是充满绝望的冬天,也是充满希望的春天。

  保卫利润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在原行业苦苦挣扎,何时走向终结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家们,而创造价值或许更意味着企业的更有可能“早死”。他们向何处去?

  吴敬琏在6月24日的南京中国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上就表示,增长不是靠资源的投入,而是知识、技术的投入,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效率提升附加值的目标。

  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早在2005年时,吴敬琏就给苏锡常领导同志们拉过了“警报”,提醒他们“增长模式要改变”。

  不过,对于长三角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资源等规模性扩张目前仍是部分企业首选的生存之道。

  “现在对于小企业来说,困境很大。因为对于其技术开发能力、人才等,都没有到真正能够转型的地步。目前转型的主力还是那些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剑锋告诉本报记者。

  由于转型的难度很大,一些企业干脆歇手不投资实业,转投更容易“来钱”的行业。

  江苏省如皋市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施红俊介绍,在其认识的长三角商人中,很多人不投资实体行业,开始转投房地产、股票等非实体行业。

  事实上,工业强省、工业立市的长三角出现不愿意投入“实体”经济的现象,或许不仅仅是微观的个体,更是长三角地区模式转型的一个困境。

  政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任浩则认为,“企业如果有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好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投资机会,转型会顺利很多。”

  政府力量强势介入

  这几天,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先后来到常州市、无锡市,深入企业、园区,就加快苏南经济转型升级进行前期调研。梁保华在调研中向官员们强调,挑战越是严峻,越要重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江苏省财政设立20亿元产业优化升级引导专项资金,并将引导更多存量资金支持工业调整振兴。

  相比江苏拥有混合所有制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及苏北和沿海开发地区的巨大腹地优势,浙江和上海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腹地资源缺乏,不适于“增量转型”,从而倒逼两地直面产业升级难关。

  6月18日上午,杭州(北京)央企国企对接会在北京召开。由杭州市市长蔡奇率领的杭州企业代表团,已是半年来第三次北上,和央企、国企进行产业协作和项目对接。

  进京“攀亲戚”的,还有绍兴和嘉兴。嘉兴甚至总结出对接央企的五种模式:打造国资产业园、引智造血、军民结合、兼并重组、以存量带增量。

  除此之外,记者从浙江省发改委了解到,该省将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文件,以通过大中型企业来带动块状经济的产业协作群,从而拉动小企业的配套投入,以此带动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

  “浙江是显著的块状经济。”中国浙商研究会会长杨轶清告诉记者,块状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优点是规模生产优势和协同竞争优势,但不利于解决品牌、技术投入和人才引进问题,因为单个企业实力不强,这样遇到危机就易受到冲击。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的一位官员向记者透露,浙江未来的产业战略,可以概括为“重化”和“轻化”。前者主要是指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临港工业、新能源等工业核心产业,提高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后者是指以创意、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头脑产业。

  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上海市,更早地面临到转型的压力。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了7%,比去年同期增幅下跌20个百分点。

  上海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认为,上海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逐步让位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高附加值增长;固定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衰减。

  5月31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相关会议,对于上海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做出部署,决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并大力推进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化。

  上海的目标,是到2012年时,高新技术领域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

  以往,长三角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印痕有的很强势,如上海,有的并不明显,如浙江。然而,这一次,政府在推动转型方面,则集体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势。

  不过,有学者提出,政府强力推动下的产业转型到底有多大成效,还值得观察。他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个现象:在一些新兴产业上,长三角两省一市似乎又开始出现产业同构现象。

  “每一轮危机都会带给世界一个新的历史战略机缘,长三角能否看准、如何把握,将决定‘东亚模式’未来的命运。”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德培说。

[责任编辑:johnsonliu]


相关文章
  • ·[图文]长三角探路第一大考:保卫利润还是创造价值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