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发布会上,明确提出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尽管不乏支持叫好之声,但是也有专家表示,上海制造业想要华丽转身仍有难度。
乐观派:条件已具备
“上海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具备可能性,并符合上海发展的要求。”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汝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高汝熹进一步分析表示,一直以来,上海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不过,在六大产业中,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长远来看比重可能会下降。因此,上海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进制造业将成为一种方向。
“先进制造业发展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首先是依靠原有支柱产业的提升,这种提升主要不靠投资,而是依靠知识人才;第二种则是新生的先进制造业,如大飞机的自主研发,地铁等相对依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专利的行业。这样上海的经济结构将更加均衡,符合上海‘两个中心’的发展。”高汝熹表示。
悲观派:发展有瓶颈
相比而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则显得悲观得多。
华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上海具备这个条件也同样是相对的。上海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技术成熟程度和人才水平都相对较高,不过和全世界的先进制造水平相比,则很难有优势,无法做到世界最先进,因为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技术的国家。
华民认为,上海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还存在三个瓶颈。
首先是体制的约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纯粹是技术问题,还得有知识产权。其次是人才问题。此外,上海的制造业要进行成功转型还涉及到产业结构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意见》全文中,给先进制造业已经提供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过,华民认为,仍不足以解决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将遇到的问题。
“政策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能引导,不能过多依赖。而且政策之类外在的条件是难以影响企业的。制造业转型必须依靠企业的内生性,需要企业自觉进行转型。”华民说。
[责任编辑:ben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