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期货行情期货市场
阅读排行
  • 该分类还没有添加任何内容!
 
 
期市全线飘红部分空头今日或遭强平
发布时间:2008-10-21 22:32:57
 
文章内容

    ◆每经记者唐宗全

    经过连续下跌之后的商品市场,多头昨日终于扬眉吐气,截至昨日收盘,国内商品期货市场19个品种全部收红,8个品种涨幅接近或超过5%,8个品种收盘涨停,其中白糖涨幅达到5.74%,最高见到3268元/吨。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受国家出台农产品托市收购措施和国际金融危机有所缓和的影响。不过,危机缓和并不代表牛市卷土重来,经济增长严重放缓不可避免,牛市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农产品国家出手托市

    受消息刺激,昨天农产品全线走强,否极泰来。这次多头在6个合约上又连封两个涨停,或许空头今日也将面临被三板强平的命运。

    昨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公布强农惠农措施。根据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家决定在东北地区,玉米按每市斤0.75元的价格实行国家临时收储;大豆按照每市斤1.85元的价格挂牌收购。

    在油菜主产区,按每市斤2.20元的价格向农民收购油菜籽,以充实食用植物油中央储备。

    国家已经在新疆地区按照每吨12600元的价格收储了一定数量的棉花,下一步将视市场情况再增加收储数量。

    从明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

    商品市场开始回暖

    原油在跌破70美元/桶以后,在欧佩克可能在10月24日宣布减产100万桶~300万桶的预期刺激下,价格有所反弹。截至北京时间昨日19:36,美原油12月合约报73.96美元/桶,上涨1.83美元,涨幅2.54%。农产品方面,美豆01月合约上涨3.99%,玉米12月合约上涨2.28%。

    前期,商品市场的暴跌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流动性枯竭。谁都不敢轻易把钱借给别人,同业拆解和向客户贷款基本上处在停滞的状态。

    不过,在各国政府的救援下,情况稍微有点改善。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接受法国RTL电台采访时说,伦敦市场美元拆借利率上周出现7月份以来的首次回落。在欧洲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后,银行系统正趋于正常。

    上周,银行间拆解利率有所降低,这是流动性缓解的一个标志性指标。金融机构如果能够获得贷款,那么贱卖资产的抛压将减轻,受此影响商品市场开始逐步回暖。

    牛市基础已动摇

    不过,危机的稍微缓和并不代表危机已经结束,商品市场并没有迹象显示已经重新回到牛市运行轨道。

    昨日,中国公布了第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2007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9月份公布的经济中期预测报告显示,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3%,比4月份的预测低0.4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这仅仅是一次反弹行情,牛市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发表银行系统正趋于正常的观点后,同时强调说:“我们正面临非常重大而持久的市场调整,面临极其严峻的系统流动性危机。”10月19日他警告说,欧洲国家必须意识到,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措施,也无法避免经济增长的严重放缓。

    新闻链接

    大商所6合约或将再现三板强平

    ◆每经记者唐宗全

    昨日,市场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经历了连续跌停后,大商所豆类三剑客又齐齐封上涨停板。昨日,发改委网站公布消息,国家将按3700元/吨的价格,收购东北大豆作为中央储备。受利好消息刺激,大商所豆一0905、豆粕0901、豆油0901全部涨停。

    国内农作物种植成本由于受肥料等农资涨价影响,生产成本大幅增长,增产不增收,势必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管理层行动很快,昨日采取果断措施宣布收储,并且收储价格对大豆来说显得非常优厚,托市的意图非常明显。

    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今日继续涨停的可能。风水轮流转,多头经历三板强平之后,这次该轮到空头走厄运了。

    昨日下午五点半,大连商品交易所再次发布交易提示,鉴于合约A0901、A0903、A0905、A0907、A0909、M0901(共6个)至10月20日已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板单边无连续报价,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风险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若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板单边无连续报价,交易所将在收市后进行强制减仓。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空头如需平仓,必须在收盘以前在可能面临的涨停板上报出平仓单,未申报的将不在强平之列。


相关文章
  • ·期市全线飘红部分空头今日或遭强平
  • ·期市全线跌停考验机构风险处置力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