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现在我们企业如果离开了期货工具,就好像瘸子丢掉了拐棍,近视眼丢掉了眼镜。”成都市新兴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华谈及经营感受时表示:期货早已成为新兴粮油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在郑州菜籽油期货上市三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远赴四川成都,先后考察了数家生产企业、种植户和期货服务机构,对该品种的功能发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借力期货摆脱困境
2008年新年伊始,受国际市场油脂价格上涨和国内供求关系紧张预期的影响,菜籽油期货价格涨势启动,从1月22日的10354元/吨升至3月3日的15388元/吨,随后因美国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菜油期现货价格转入下跌通道,至3月21日最低探至11664元/吨。然而,对广大压榨企业和种植户来说,心跳仅仅是开始:从7月17日开始,菜籽油期现货价格开始连续下滑,特别是“十一”长假过后,国内商品期现货市场价格出现跳水行情,菜油期货价格于12月5日跌至最低5856元/吨。据中国油菜籽网统计,当年全国约65.7%的菜油价格及贸易企业亏损。“一罐菜籽油,装货时候还赚钱,几天后运到目的地就亏损累累。”倍特期货客服中心黄晓回忆说,当时整个行业都充满了惊恐和不安,谁也不知道价格会怎么走。
然而,在这一动荡时期,有不少企业发现了稳健经营的“利器”——期货避险工具,并借此脱颖而出。
新兴粮油是四川省一家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也是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加工油菜籽8万吨左右,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在四川省内仅次于益海粮油,位居第二位。该公司自2007年6月8日菜籽油期货品种上市开始,就“深深地依赖上了这个工具”。
董国华介绍,2008年度,油菜籽和菜籽油价格双双创出历史新高,新兴粮油油菜籽收购价格在3—3.05元/斤,但随后的大跌令公司非常被动,现货市场上也出现滞销,新兴粮油经过分析,决定在11800元/吨的成本价位卖出几千吨菜籽油期货。“后来看,如果当时不在期货上卖出保值,最后现货每吨只能卖七千多元,当年的期货套保使我们企业减亏了1000多万元,而如果没有菜油期货,你只能看着菜籽油掉价。这就是为什么2008年我们在全省收购的油菜籽最多,价格最高,却能实行平稳过渡的主要原因。”董国华认为,如果做不到‘以稳为主’,企业一定会栽跟头;而要稳定经营,就离不开期货市场的保驾护航。
倍特期货研发中心主任李攀峰介绍,自2007年6月8日上市菜籽油期货以来,四川省相关企业从2008年3月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目前倍特期货服务的菜籽油产业链企业已达三四十家,四川省达到一定规模的菜籽油加工企业基本都参与了菜籽油期货交易,此外还有不少企业每日关注期货行情,指导自身现货经营。
“离开了期货工具,就好像现代生活缺少了电或者手机、瘸子丢掉了拐棍、近视眼丢掉了眼镜……”一连串的比喻似乎仍无法表达出董国华的感受。
“公司生产的“新兴”牌菜籽油价格已经成为成都地区业内的风向标。”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此外,除了利用期货市场避险以外,公司还参考期货价格与农民签订订单,实行“企业+基地+农户”和“订单+期货”的订单生产模式,既保障了农民权益,也保障了企业按照自身需要推广连片规格化品种种植,获取高品质油脂原料。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董国华介绍该企业经营宗旨时表示,这种订单生产模式,一是从田间到餐桌,生产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二是为农民买了单,办了件大好事。目前,新兴粮油的订单农业基地在邛崃市已经达到9万亩,成都市达到3万亩,签约农户有8万户,2009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00余万元。
不仅如此,公司还自费从科研院校请来专家,给农民讲授农药、化肥和种子等生产技巧;每年还邀请基地管理人员(村长、队长等)到公司进行无偿培训三次。
谈及利用期货市场的感受,董国华说,他基本上是早晚各看一次行情报价,从不盯盘,“做企业绝不能有投机心态。”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