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月春节的临近,商品市场的回调似乎仍没有结束的意思。
“春节前赚钱好过年,可是现在这行情,买啥亏啥了。”一位商品期货客户感叹道。这位仁兄的说法其实反映了一部分期货投资者“宁多不空”的心态。很多投资者在习惯了近一年的商品涨势之后,似乎忘记了期货市场还可以做空,而突如其来的连续暴跌把很多人都“整懵了”。
今年1月以来,商品似乎与周边金融市场同时展开一波中级调整,“沉溺”于买涨的投资者自然头痛不已。
商品市场续跌
昨日,跌势最明显的还当属上海的铜、锌和天胶三个期货品种,其各自的主力合约分别较上周五结算价下跌1700元、560元和195元,收于54470元/吨、17430元/吨和23000元/吨。
与其他品种相比,这三个期货品种价格也面临着自2008年末开始反弹以来的最大“挫折”,以沪铜为例,该品种1005合约价格就几乎较上月的最高点回撤了近10000元/吨。
海通期货金融分析师李静远预测:“商品市场已经开始了中级大调整,以调整最显眼的铜为例,国内55000元/吨的平台已经被跌破,后市可能继续向50000元/吨移动。”
有了沪铜这个期货市场“老大哥”的引领,其他板块的品种也出现系统性跳水。其中,豆粕和油脂是昨日下跌的又一大重灾区,豆粕和豆油主力合约分别较上周五结算价下跌82元和146元,收于2721元/吨和7182元/吨。
外盘动向是主因
“好端端的商品市场怎么‘说熊就熊’了呢?豆粕现货价那么高,怎么期货还是照跌不误。”一位做多失利的投资者大惑不解。
金瑞期货分析师侯心强点出要害:“最近的商品调整有个特点,国际性较强的品种跌得最猛,而与国际挂钩较小的品种跌幅就不是那么大。”
例如,参与沪铜交易的投资者显然会关注LME铜价走势,做国内的豆系品种就要研究CBOT的大豆行情,但如果是交易白糖、棉花等期货品种,对外盘的关注度可能就不是特别高。
观察1月7日以来LME铜价和CBOT大豆价格的走势,二者在不到一个月内就分别较当日的高点下挫超过15%和14%,同期的美元指数也从不足78爬升到79.5附近。
新湖期货分析师李强表示:“在商品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时,美元的上涨导致了包括铜在内的国际商品价格的暴跌,从而利空国内。”
中国的政策性因素虽然没有过多作用于美元,却对商品的供需有影响,因为中国市场的资金紧缩可能会影响到实体经济投资,从而减弱大宗商品的进口力度。
李强指出:“以铜为例,去年铜价大幅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如果中国这方面减弱了,市场担心铜价也是有道理的。”
[责任编辑:divo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