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2月份CPI数据公布前即高准备金率,商品市场短期压力倍增。本报资料图片合成/王春燕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决定,从1月18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5.0%。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举较市场预期提前,将对短期商品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但就中长期而言,商品是继续牛市行情还是就此回调并寻找新的均衡点,存在明显分歧。
短期冲击明显
经历2009年货币超量放出,2010年通胀成为央行关注的重点。国际期货宏观研究员周帆表示,根据我国货币政策滞后通常是1年半时间这个特点,真正通胀可能要到今年年中以后甚至年底才会出现;加息周期的开启则要等到CPI指标逼近警戒线4%附近时才会出现,但公开市场资金回笼将成为常态。此前市场预期,如果12月份公布的CPI较高,不排除央行提高准备金率的可能。但1月12日央行提前出台这一举措,将会对短期商品市场产生冲击,紧缩预期强化之下,资金流出很可能导致商品价格显著下行。
中国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消息一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下跌。截至北京时间12日21:30,LME三个月铜下跌151.8点,报7436.8美元/吨,NYMEX原油2月合约跌1.54美元,报80.98美元/桶。
分析人士对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对商品短期走势带来压力并无异议,但对中长期走势的影响却存在分歧。
周帆认为,大宗商品内外联动较为密切,从美国情况看,其实体经济恢复速度尚不尽如人意,这从美联储11月份美国贷款意愿的一个调查中也可以看出,美国银行贷款意愿也十分微弱,显示出美国实体经济情况并不乐观,如不出意外,美元这次反弹可能即将宣告结束,而美元的走弱将会再度引起大宗商品的上涨。从国内来看,大宗商品在上周四、五的回调尽管反映了市场对央行回收流动性的担忧,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正处于流动性极为过剩的时代,即使有部分流动性回收,短期内也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而且国内经济才刚刚走出衰退,在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形势下,央行施以重拳的可能性不大,但公开市场回笼资金可能会成为常态,即使采取加准备金政策,其对大宗商品中期走势影响不会太大,未来通胀预期将继续发酵并推动商品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