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原油峰值一周年的日子近在眼前。2008年7月11日,国际油价历史性地定格在了147.25美元,在疯狂热情推动下产生的这一价格,也让大宗商品飙涨到了空前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是商品市场的全线崩跌,2008年的“商品暴跌”也成为所有投资者难以忘怀的记忆,至今让人心有余悸。而油价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几度变动,几大“原油套保案”的沸沸扬扬,“囤油套利”现象的出现,也都是蕴含在油价激荡背后的故事。
从去年此时147美元巅峰时的疯狂,到今年年初暴跌至33美元的恐慌,再到反弹至73美元时的乐观……一年后的今天,国际油价历经曲折,徘徊在60美元附近。提及这一标志性时点,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油价短期内不大可能再复制去年的走势,依据目前的供应和需求水平,震荡调整的可能性较大。而在这一年暴涨暴跌中,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中国企业总结。
三度曲折:巅峰跌落一周年
2008年7月11日,对于很多期货投资者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原油价格狂飙到创纪录的每桶147.27美元。2008年上半年原油牛气冲天,自WTI原油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后,一路扶摇直上,半年涨幅超过50%。在这之前的7月2日,代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CRB指数冲到了614点的历史高位,美元指数则一直在70-72低位徘徊。
“回到那个高点很难了,因为147美元这个价格,是凝聚了很多当时的预期在里面,”东航期货研究发展部经理王亮亮表示,去年那时,“原油枯竭”、“替代能源难以发挥作用”、“飓风”等,很多“讲故事”的因素共同推动了油价上涨。而一些投行也出于种种目的,参与炒作,助长了群情激奋,比如高盛就在那时抛出“原油200美元”的报告,“各种预期和有意无意的动作叠加在一起,才把价格推到了如此之高。”
但就在如此形势下,原油却转眼经历了一轮雪崩,这是第一阶段。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到2009年1月15日的33.2美元,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油价就从巅峰跌去了将近80%。这一空前的下跌也引发了当时处在高位的其他商品跳水,在去年10月这一恐慌达到了顶峰。“各种恐惧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也创出了一个以后可能很难达到的低点。”
“油价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原本次贷危机已经延续了一年,并存在自我消化的可能,但最后真正让这种调节消化能力丧失的,还是原油的暴跌。可以说,原油的暴跌给了次贷危机致命一击。这一期间,各种企业深受其害:商品龙头的暴跌,导致基本金属、农产品价格大降,实体库存的价格大幅缩水,企业损失惨遭。而跟油价有关的“套保案”也一个接一个,深南电对赌、航空公司的“套保门”不一而足。“我们很多企业对原油市场了解不深,在这波下跌中不但吐光了利润,还赔了许多。”南华期货能源化工总监杨光明说。
第二阶段,油价在跌至底部后,开始在35-50美元进行宽幅震荡,时间长达4个月左右。这一期间,国际原油库存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由于库存逼近天量,而远期合约升水较高,引发了大量资金进行“囤油套利”,进一步加深了原油的现货压力。在其他商品已经出现反弹的情况下,那时的原油俨然一个难以拉动的“大盘股”。
第三阶段,油价走出50美元的盘整区,开始单边上涨至73美元,时间为2个月。“这一波上涨源于通胀预期,反应的更多是原油的金融属性,”王亮亮表示,很多人又开始将“预期”掺和进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投行又开始唱多到“100美元”。(责任编辑:龚磊)点击进入环球资讯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欧盟英国高盛花旗美林摩根士丹利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