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期货行情期货市场
阅读排行
  • 该分类还没有添加任何内容!
 
 
国际油价摸高70美元两大石油公司销售变奏
发布时间:2009-6-10 15:51:59
 
文章内容

    自六月以来,国际油价大起大落。

    6月3日国际油价全面下跌,纽交所原油期货价格跌幅达3.54%,盘中一度跌破65美元。5日,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又冲破每桶70美元重要阻力关口。

    今日焦点2009年6月9日平安入主深发展路线图解密平安先以现金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新股,再接盘深发展大股东新桥投资所持全部股份,进而与平安银行全面整合。中铝力拓“残局”求解国美“去黄光裕化”博弈升级创业板投资者准入规则出台不设资金门槛外交部预警中国公民海外安全新趋势兰先德暗指交大昂立侵害其股东权益

    而国内的成品油行情也变得扑朔迷离。

    自6月1日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后,一度停止的价格战又在各地展开。有消息称,两大石油公司在总部召开会议,要求下属销售公司取消各自区域内的汽柴油零售价优惠,提高至最高限价。

    6月8日,中石油一位地方销售公司负责人向本报表示:“成品油批发方面的优惠,尤其是对已签长期合同的客户仍然会保留。但零售方面,两大石油公司的政策是联手推价为主,优惠促销为辅。”

    需求下降,价格升高

    “以前中石油沿海地区的部分加油站还有5分钱的优惠,现在这样的优惠几乎已经看不见了。”易贸资讯研究员廖凯舜对本报表示:“批发环节,两大公司不同地区的策略不同,但有不少地区不仅没有优惠,而且还比最高批发价格高出50-100元/吨。”

    但6月,全国的成品油销售情况并没有比5月更好。

    东方油气网总经理钟健介绍:目前,从南至北各地销售情况均不容乐观。沿海地区自6月开始进入休渔期,两大公司水路环节的销售明显转淡;沿江地区夏收农忙基本结束,由于进入梅雨季节,工程、基建、工矿等终端需求受到很大影响;华北地区农忙需求支撑柴油消费,但本周农忙结束后,柴油消费将进入淡季。

    更糟糕的是,由于一直以来存在油价上调预期,销售领域的终端客户和中间商的囤油已经透支了两大公司6月的销售量。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相关人士曾透露,中石油、中石化刚刚完成一份需求调研报告,结论是由于油价上涨预期,中间环节的流通企业连续数月增加成品油储备,市场出现需求回暖“假象”。

    该假象意味着,一旦油价上调,销售量将在短期内大幅下降,炼厂的连续生产有可能遭遇考验。该假象还意味着,原本属于两大公司的利润将落在中间商的口袋里。

    “囤油对我们的销售的确有影响,而且带走了我们利润。”中国石化咨询公司市场营销所处长曲岩松对本报称,而且这一趋势越演越烈:“现在不仅中间商囤油,一些中间商还向有资金的人提供代为囤油的服务,一同分享利润。”

    据了解,社会储油装置相当可观。“现在两大公司以外的批发企业有几百家,一个社会批发企业就可以囤几万吨油,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储油能力,一次能够囤油几百万吨。”据廖凯舜介绍,5月是中石油成品油加工量较多的月份,也不过985万吨。

    利润争夺战

    “自从发改委调价以后,囤油现象已经非常少见。”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峰在发改委调价前曾向本报证实,调价前囤油现象非常普遍。

    “通过这次调价,公众应该了解发改委并不是完全按照此前公布的公式来调节油价的,这种不可预测性应该会让投机商三思而后行。”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舒朝霞对本报分析,由于此次调价比预测推迟了很久,占用了不少投机商流动资金,对囤油风潮是一个打压。

    囤油风潮另一个偃旗息鼓的原因是国际油价的上升走势并不明确。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分析,国际油价继续走强的动力不足,月底上升到80美元/桶的可能性不大。“今年上半年油价上涨的速度很快,但今年的情况与去年不同,并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如果不上80美元,月底中国再次调价的可能性也不大。”


相关文章
  • ·供应趋紧推动国际油价上涨1.9%收于7个月高点
  • ·美国库存下降国际油价逼近72美元
  • ·警惕国际油价"金融化"倾向争取提高中国定价权
  • ·国内国际油价走势“脱轨” 因需求难支撑
  • ·BP:未来几年国际油价将介于每桶60至90美元
  • ·投机资金赌国际油价4个月内涨至100美元
  • ·国际油价创新高收上70美元
  • ·国际油价12日出现回落每桶收于72.04美元
  • ·国际油价急涨 大量资金涌入期货市场是主因
  • ·多头司令再发话国际油价盘中攻破70美元
  • ·国际油价逼近每桶七十美元
  • ·国际油价破70美元 价格涨幅超经济复苏步伐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