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度铁矿石长期合同价格谈判的这场马拉松中,日本率先撞线,使得中国的回旋余地更校
与中国的价格预期有差距
昨日,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的力拓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就2009年铁矿石合同价格达成一致,粉矿和块矿分别比2008年长期合同的价格下降32.95%和44.47%。具体而言,PB地区粉矿和Yandi地区粉矿执行价格均为97美分/干公吨度,PB地区块矿执行价格为112美分/干公吨度。
这个价格与中钢协所主张的降到2007年价格水平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早前,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澳矿和巴西矿在今年的降价幅度分别要达到45%和40%。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坦言,此番粉矿32.95%的降幅颇令中国难受,与中国期望的40%降幅差距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让中国无法下决心硬顶。
由于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使用粉矿,因此块矿的降价幅度虽高,对于中国市场的实际影响不大,国内更关注粉矿的价格降幅。而在2007年,粉矿的价格只有80.43美分/干公吨度。
根据铁矿石合同价格谈判的惯例,全球主要铁矿石生产商和全球主要钢铁企业只要任何一对的谈判率先达成“首发价格”,其他各方都需要无条件接受。但是这个惯例已于去年被力拓和宝钢打破,因此今年日本的“首发价格”可能仍不具备约束力。
中钢协曾指出,如果外方达成的铁矿石合同价格无法满足中国的需求,中方仍将继续与矿山企业进行谈判。
国内钢企坚持降价40%
国内钢企的态度还是坚持40%-45%的降价幅度。一位钢厂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钢价还处于低位运行,一季度钢企大多数是亏损的,因此价格有进一步下降的必要。中钢协统计的73户大中型钢铁企业,1-4月整体亏损51.79亿元,而上年同期则实现利润634.01亿元。并且钢企亏损面呈扩大趋势。
对于日本钢企为什么能够接受这样的价格,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认为,一是最近几个月中国铁矿石的进口量猛增,价格也逐步上升,这对日本产生了压力。因此为了优先保障未来铁矿石的供应,日本希望尽快达成协议;二是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比如汽车、船舶,与钢企的年度合同价格已经确定,这样在锁定了上下游的价格之后,日本钢企算出仍有利润可赚;最后则是汇率方面的因素,日元兑美元、澳元的升值,使得价格也就相对便宜起来。
中方继续谈判预期不乐观
记者询问多位行业分析师,他们普遍认为,中钢协会选择继续谈判,但难度很大。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但铁矿石供给的集中度更高,因此卖方市场要比买方市场话语权更强。
胡凯认为,虽然这个首发价格中钢协当前肯定不会接受,但最终的谈判结果可能还是采取跟随首发价格的策略。“因为中国方面没有优势。”
事实上,中方要获得所谓的“中国价格”并不那么容易,并且已有前车之鉴。2008年谈判首发价被日韩钢企以粉矿65%、块矿71%的涨幅价格拿下后,中方采取继续谈判的战略,最后成交的协议价格却是分别增长79.88%和96.5%。
徐向春也表示,首发价格定下之后,中钢协继续谈判的筹码并不是很多。之前的一系列强硬表态,不会起到什么作用,“重要的是有能够让对方感到压力的行动”。
中钢协之前表示,将在谈判中实行“以量换价”的策略,即将全国钢厂的铁矿石需求汇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三大铁矿石生产商谁给出的条件更好就跟谁谈。但徐向春认为这个策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对国内钢厂也存在着不小的杀伤力,比如钢厂原先的采购渠道、生产工艺都要做出改变,这会导致成本的提高,所以要全国钢厂团结起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达成的粉矿合同价格仍比当下的现矿价格稍高,这可以作为中钢协要求继续降价的一个理由。”胡凯分析说,这可能是中国仅有的筹码。但徐向春认为,新的铁矿石价格协议可能又会抬高市场上的现矿价格,从而使两者趋于一致。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自2月份以来储存大量钢铁和铁矿石的事实,将使中国在谈判中获得一定优势。
商报记者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