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期货行情期货市场
阅读排行
  • 该分类还没有添加任何内容!
 
 
世行报告:明年原油均价或至75美元
发布时间:2008-12-16 8:59:34
 
文章内容

    ◆每经记者刘建辉发自北京

    世界银行昨天发布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市场震荡,长期以来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将进入不确定性阶段。报告预测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2009年将降至0.9%。发展中国家明年的增长率预测为4.5%,高收入国家将出现负增长。

    世界银行昨天还发布了《东亚经济半年报》,指出东亚各国进入此次危机时的准备状态远远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

    全球贸易1/4世纪来首次紧缩

    报告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额预计收缩2.1%,是1982年以来第一次紧缩。发展中国家出口将大幅下滑。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投资增长预期也会放缓——发达国家下降1.3%,发展中国家投资增长预期仅为3.5%,而2007年这一数据是13%。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对实体经济和最贫困人口的影响,包括通过实施一些项目来完善公路、铁路、学校和医疗系统。”

    世行预计,未来两年内的石油价格将会在每桶75美元左右。报告认为,尽管目前的经济形势不利于支撑高油价,但由于欧佩克国家扩展石油产能非常困难,而且最近还在控制产量,因此未来短期内的油价应该会继续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波动相对较大的水平。而从长期来看,随着供需状况的改善,油价会降低到50美元/桶左右。

    报告还指出,与2008年相比,全世界食品价格预计将下降23%。报告指出,粮食供应未来20年将会整体供大于求。另外,由于利用粮食作物生产的生物燃料产量增加,导致食品价格对油价变动高度敏感,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除非新科技——包括开发生产生物燃料的非食品材料——使得利用粮食作物生产生物燃料的方式失去经济价值。

    东亚经济状态好于10年前危机

    世界银行昨天还发布了《东亚经济半年报》,指出当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时,东亚各国的准备状态远远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

    报告中说,过去10年来,由于改善宏观经济和结构政策,加强银行监管,以及改善私营部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努力,公共财政、对外收支平衡和银行企业的资产负债都得到了加强。不过,非居民投资者突然撤出流动资产,加上有些地方居民的资本逃离,把这些经济体又推回到他们几年前刚刚退出的危险区。

    报告提出,东亚经济在近期内存在巨大的下行风险,但只要东亚各国将出口转移到世界上增长较快的地区,以内需代替外需,继续推进结构改革,就能更好地应对危机。

    针对中国政府的“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该报告说,此类反周期性财政政策可以从保护基础设施规划和扩大瞄准型社会安全网着手,后者也可以发挥自动稳定作用。

    新闻链接

    美林:中国经济信心正逐步恢复

    ◆每经记者刘建辉发自北京

    美林昨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据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11月的最后一周,生产资料价格结束连续19周下跌走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钢材价格在11月的最后一周连续下跌后首次上涨,这表明经济信心正在逐步恢复。美林为此预测央行年内应不会降息,明年才会再进一步减息54点。

    摩根大通亚太证券部董事总经理、中国市场主席李晶昨天表示,PPI将会继续回落。但是,电价很有可能提高,这样会使生产商面临的成本压力大于普通消费者。摩根大通亚洲经济研究员王黔预测,中国的PPI2009年有可能达到-3%。

    王黔表示,11月份的PPI同比增幅低于市场机构此前预测,这意味着政府有足够空间进一步实施全面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李晶也认为,中国的物价压力迅速减弱,由于担心通货紧缩,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

    摩根士丹利昨日的一份宏观经济报告预测,明年上半年中国将出现通缩迹象,并可能在下半年及之后演变成持续通缩,这将导致更积极的刺激政策出台。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028-86740011


相关文章
  • ·国际油价三月内见75美元 国际投行集体看多
  • ·油价将反复测试70-75美元高压区
  • ·国际油价三月内见75美元国际投行集体看多
  • ·供需格局起变化油价将反复测试70-75美元高压区
  • ·麦格理银行上调铜价预估14%至1.75美元
  • ·世行报告:明年原油均价或至75美元
  • ·罗杰斯:未来油价可能涨至175美元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