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若馨
在国储传闻满天飞的最近,又有一条消息吸引了市场的注意。日前有消息称,云南省决定投入巨资收储100万吨铜、铝、铅、锌、锡等有色金属矿产品,其中收储铜15万吨、铝30万吨、铅15万吨、锌30万吨、锡10万吨,储备期为1年。
“海口”一出引来众多质疑。分析人士认为,云南省抛出的这一巨资收储计划操作性并不强。安泰科铅锌部分析师张长海表示,100万吨的收储计划,地方政府无论从资金、储存、选择怎样的时机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而银河期货研究中心车红云则质疑道,今年前10个月的锡产量不过10万吨,云南省如何能收到10万吨的锡呢?另外,目前国内铜现货的升水较高,收储15万吨的铜似乎也不太可能。更值得怀疑的是,如果政府确实有收储计划,为何不先操作再公布,反而要先透露计划再执行?像云南省这样的做法不是更不利于后面的收储实施么?
而这样一个难以落实的政策,体现的又是地方政府怎样的思路呢?
救市!自从中央政府抛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各地政府就陆续推出了本省的投资计划。截至目前,各地的累计投资计划已经接近18万亿。而云南省的此次储备动机似乎也与各地规模庞大的投资计划如出一辙。
“云南省可以这么做,别的省就有可能效仿之。”有期货分析师认为,云南省作为有色大省,出台政策救省内有色冶炼企业并不意外,而其他有色大省也不排除采取同样方式救市的可能。
如果说国家储备是站在国家的战略角度,那么地方储备的角度又是什么呢?以最有可能启动的国储铜为例,我国目前仍为铜的净进口国,且国内现货升水一直较高,国家巨额的投资计划少不了铜的消耗,未来铜的用量是钢性的,启动国储似乎只是选择时间点位的问题。反观其他金属品种,受到出口关税的影响,铝铅锌的出口都受到较大影响,加上国内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收储无非就是将企业库存、社会隐性库存移至政府名下。这样的收储与其说是战略储备,不如说是给冶炼企业“输血”。
然而,在国内冶炼产能严重过剩的不争事实下,地方政府的“输血”行为究竟救的是谁?究竟又能救得了谁?“大势如此,国储难改商品熊市。”相信每一个市场人士现在都能有这样一个清晰的判断。伴随熊市的则是一轮无情的产业洗牌,那些落后的、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势必将在这轮调整周期中死去,这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思路。而从提供优惠电价,到自行储备,地方政府的屡屡出手干预,更多的是帮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续命”罢了,起到的主要作用似乎就是拉长整个调整周期,让这个“冬天”更显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