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学校
分类导航
 
 
社会责任投资:有收益 也有意义
发布时间:2008-8-11 22:50:36
 
文章内容

⊙兴业基金 李小天

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斯特凡·斯特恩有一篇文章相当具有话题性——《为什么工作》。他援引了一份报告来证明进行上述反思的必要性——公关顾问公司CHA最新发布了一篇名为“有意义的工作”(Worthwhile Work)的报告,结果表明:认为眼前的工作不够有意义的员工大有人在。

这份涵盖了英国各行各业1500多名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私营企业中,大约40%的年轻员工(35岁以下)正在考虑转投公共部门或是慈善机构。在所有年龄段的私营企业员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这种想法。超过60%的18岁到25岁员工,及近一半所有年龄段的员工,都正在寻找他们所谓的“更有意义的工作”。

什么是有“意义”?要对这个问题给出标准答案并不容易,但相关反思和探寻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把自己奉献给财富创造是否是一个诱人或崇高的理想,比如我们兢兢业业从事的工作是否会让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受益。

美国社会责任投资领域的重要人物艾米·多米尼(Amy Domini)同样有过类似的反思: “财富回报最大化的确能使客户享受到美好生活吗?不,我们只是在将他们的钱包变鼓;而没有给予他们那些我们原本声称地对于生活的享受。财务意义上福利不应以牺牲健康、个人安全或者是日常简单快乐的享受为代价。”她说。

当然,回报是重要的,而幸运的是,艾米·多米尼所寻找到的道路,让“收益”和“意义”变得并不矛盾,那就是——社会责任投资。这不仅仅意味着集中投资于“有意义”的公司,而且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日本社会责任投资指数MS-SRI的13年(1993-2006年)累计回报率,赢过TOPIX(东交所指数)将近5倍之多。

为什么“有意义”,同样能够“有收益”呢?斯特凡·斯特恩简单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必走到芝加哥作家斯特兹·特克尔(Studs Terkel)所说的那一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糊口和挣钱,而是要日复一日地探索生活的意义,求得人们的认可,而不是从周一到周五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但如果一个企业可以成功地提供有意义的工作,它将把竞争者远远地甩在后面。


相关文章
  • ·国资委鼓励央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 ·上交所:正在酝酿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
  • ·[图文]贝因美首发绿皮书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图)
  • ·人保部:鼓励国企带头承担社会责任减少裁员
  • ·社会责任投资:有收益 也有意义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