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了一些投资名家的传记,有些新的体会。盛名之下无虚士,在投资界成名困难重重,考察一位投资人的水平需要两个完整牛熊市,也就是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考察一家机构的投资水平需要15—20年,考察一位投资名家的水平需要20年以上的连续记录。
国内投资人很喜欢当索罗斯,认为赚快钱容易,其实大谬误。老陈读索罗斯的书,有不少章节是啃过去的,读得很辛苦,因为他的思想很深邃,写得不易理解,哲学层面的内容很多。相反,巴菲特给股东的公开信很容易读懂,几乎不需要多想就能明白。就这方面,学习巴爷比学习老索容易。但为什么大部分投资人舍易而取难?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巨富中,有不少人认为学习盖茨是困难的,但学习巴爷会比较容易。在中国人心目中,没几个人会把盖茨当作榜样,可有大把“水鱼”自称“中国的巴菲特”。巴菲特比盖茨好学吗?
巴菲特有两点是不可复制的(学不到的),第一是估值的方法,估值是模糊的科学,是一门艺术,芒格称巴爷65岁后才值得青睐,言下之意,65岁前的巴菲特不过资本市场一大混混而已。65岁后的巴爷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吗?应该在于对企业估值的认识。
什么样的才叫好企业,什么样的价格才值得投资,在65岁前巴爷的投资品种中充斥着“雪茄烟蒂”,一开始巴菲特过于在意价格,只要价格出奇的低,他不重视企业质量存在继续加速下滑的可能性,这类问题的起源是巴爷“趁火打劫”所得颇丰,比如对运通的出击。运通因承运大批色拉油,后发现所谓色拉油其实全是海水,运通全额赔付了买家损失,股价因而暴跌,巴爷认为公司市场占有率不会受影响,且公司现金存留可以照单理赔无破产之虑,买入后运通果然大涨。但买巴郡纺织、巴克斯特鞋业却是问题型投资,巴郡再保也是,剥离其衍生业务仍远未结束。企业恶劣的外部环境长年累月腐蚀内部价值,即便内部优异的公司也可能垮掉,到底是外部因素战胜内部因素,抑或是相反,对投资人收益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有运气成分,另一方面就关乎商业触觉和远见,这就是投资水平了。
价格与价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前提只有一个:企业遭遇危境或大机遇。这样的波动对未来现金流的影响非常巨大,超出正常情况,也超出普通投资人的分析范围,没有阅历是看不到机会的,同时,即便有阅历亦难以把握。这与格雷厄姆一直强调的稳定现金流相背,投机色彩浓郁,但这种大鱼并不是经常有的,而钓鱼的基础却戏剧化的源自静态价值的判定,即安全边际。
想常胜,就要看不可复制的第二条特性了:框定能力圈,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不要去做。说说容易,看看也明白,就是做不好。科网股疯狂上升时,傻瓜都能赚钱,巴菲特就是不去买,坚持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外界纷纷指责,巴爷压力肯定不小。这份定力,学不来的。投资就像打猎,要珍惜每一发子弹,等待许久才进入射程的猎物,很可能因为枪法差,又看着它逃跑。更多情况是,等待猎物来耗费时日,猎人可能由于无聊或无意识,会对一只飞舞的蝴蝶或一棵树木练枪法,这种胡乱的开枪,消耗了大量弹药,真有猎物来时,反而没子弹了。
投资人经常抱怨买不到好品种,或买到了却过早抛售掉了,底因是对自己的能力范围没有一个很好的界定,要么看到什么都想开枪,要么真有猎物来了却怕打不死猎物,反遭其噬,迟疑不敢交易。患得患失是大忌讳,说明投资水平还没到实战阶段,应速速离开,早早回炉另造,以免资产损失,成功的投资人从来不请教投资顾问。
米勒在最近一季财报上揶揄:两年内钾的单价可以从20美元升到200美元,微软可以以超过股价60%开价收购雅虎,疯狂并不是散户的专利。米勒是莱梅基金(www.leggmason.com)掌门人,该网站每季度有其亲手撰写的报告,通俗易懂,内涵深远,且简短可爱,没有令人头晕的财务数据。巴爷都赞赏:看米勒的报告,本身就是享受。老陈经常去偷偷享受一把,米勒最近持与索罗斯一样的观点:大宗商品牛市命垂一线,原因是大宗商品大幅度上升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粮食、能源的价格急升正引发全球动荡,多头已失道寡助。事实上,如今期货市场上只剩下原油装点牛市门面,铜极像“太监”,陪伴左右,其余品种数月内皆已大跌。资源牛市一旦转化,美元可能转身向上,对于中国消耗型的工业体系或是福音。
另外有几家国际大牌也值得看看,他们的生平战况都在本栏中介绍过:
红杉基金(www.sequoiafund.com),科网时代的恺撒大帝;
长叶松基金(www.longleafpartners.com),价值投资常青树;
橡木基金会(www.oakmark.com),拉尔夫•旺格的航空母舰群;
TBK财团(www.tweedy.com),格雷厄姆五圣徒的集合,1968年巴爷合伙人公司寿终正寝,TBK诞生;
头鹰基金会(www.firsteaglefunds.com),相对来说知名度略弱于上面几家。
本周又一位投资大师结束传奇,约翰•邓普顿爵士,在拿骚市享尽天年,终年95岁。邓普顿是价值理论的实践者,共同基金的开创者。身具格雷厄姆的静态分析能力,与约翰•伯格的分散投资创意,曾于1939年“大笔”买入股票,每股1手,几乎买尽市场上所有品种,手法、气度在当时都是别具一格,乃异人也。数年后出售,获利以倍计,一战成名。后迁居英伦,受爵士衔,1992年将基金会以4.4亿转让,1997年该基金会在香港金融战中巨额做多,索罗斯等空头因俄罗斯注销外债一败涂地,多头盈利惊人,邓普顿基金仅次于乃港府外汇基金的第二大赢家。
多阅读投资成功者的传记,是学习投资手劲的最佳渠道,每一个老人都是一个宝藏。
[责任编辑:kewin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