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来给儿子买书呀?”在图书大厦陪儿子选书的刘姐见了张嫂问。
“是啊。对了,现在银行又发新基金了,你不打算买一只?”张嫂说。
刘姐深有感触地说,“买基金与买书一样,买多了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囫囵吞枣讲数量不讲质量,效果恐怕不好。”
“这不是分散投资吗?”张嫂说。
“但我总觉得买的基金收益都差不多。这些基金说涨一起涨,说跌一起跌,波动幅度也差不过。换些基金吧,只会折损手续费。”刘姐说。
“那你后来一直没有增加新基金?”张嫂问道。
“也不是。一听有新基金发行,还是不由自主地产生好奇心,总想参与一把。”刘姐说。
“你从什么时候养成的这种习惯?”张嫂接着问道。
“2005年到2007年,基本上有基金就参与。那时基金发展迅猛,产品创新模式很多,比如基金拆分、复制、封转开,到后来的分级基金等。我觉得是新品种就总想体验。一体验不要紧,装满了一篮子基金。”刘姐说。
“那你是怎么安排和管理这些基金的?”张嫂问。
“我基本上是在搞收藏。2008年股市下跌,之前我购买的股票型基金净值全线下跌。其实2008年债券型基金出现了较高收益,2009年指数型基金更是出现了大幅上涨。但我的基金篮子太没有技术含量,都是围绕股票型基金打转转。”刘姐说。
“你这是缺少基金产品组合。”张嫂说,“基金产品不断丰富,投资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2007年发行的QDII基金,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套牢?美国金融危机是一个导火索,但真正的诱因还是基金产品类型太少,创新产品稀缺带来的跟风效应。因为每个人都想通过参与新基金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些新基金是否适合自己。”
“经过这么多年的投资,你说的这点我是体会到了。”刘姐说。
“那你下一步在基金产品投资上打算怎么办?”张嫂问道。
“当然是加强学习。这不,带孩子来书店,我自己顺便也看一看基金投资方面的书。”刘姐说。
“你将来还打算买新基金吗?”张嫂问。
“这都成习惯了,新基金只要品种好,创新形式多,且符合我现有的基金产品组合需求,还是要考虑的。构建基金组合需要讲‘秩序’,不能没有任何目的、方向、资产配置地乱投资。现在我认识到,是我自己太不重视自己的钱。即便能遇到好基金,也会和他们擦肩而过。同样,在基金产品的配置上不管不问,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了。我准备结合新基金发行,将原有的基金产品类型逐步调整归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及货币市场基金三大类产品组合,并在其中进行有序的调整和优化,你看怎么样?”刘姐说。
“嗯,是个不错的主意。”张嫂说。
“有了基金产品组合目标,参与新基金心里就有数了,更有底气了,知道补足自己的投资短板,发挥投资的长处,从而使基金产品组合收益最大化。你说是吧,呵呵。”刘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