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学校
分类导航
 
 
心理账户和组合管理
发布时间:2010-11-29 20:56:52
 
文章内容

彼得·林奇所写的《战胜华尔街》开篇,便提到在多种投资品并存情况下,适时转换投资标的的投资策略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但必须指出,他的结论是对于不同金融产品投资回报历史数据的总结而得出的。马科维茨作为资产组合理论的提出者,在对于自身退休金的安排上,仍选用了50%债券和50%股票的组合。他的理由是害怕后悔。历史是否可以重演有待证实,以什么方式重演更无从获知。基于投资人绝对理性前提之下资产组合理论,其建立者马科维茨,仍然不能逃开后悔这种非理性因素的困扰,去进行资产管理。

身为普通投资者,如何看待自身的心理账户和如何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呢?从心理账户来看,似乎每个人心中至少都有两个愿望:一是稳定的收入保障生活;二是丰厚的回报变得富有。但是,风险和收益相对正比关系作为决策前提始终成立。个人对于投资的选择反映了这两种愿望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每个人最基本愿望的稳定收入,最好的投资标的是一份工作和对于结余收入的稳定回报,这正是债券基金存在的初衷之一。

说到组合管理,如将单个人的所有资产看作一个组合。在青年时代,个人的人力资本在组合中的占比很高,而金融资产等其他资产相对较少。由于占比较高的人力资本具有稳定增值的特点,年轻的投资人可以将大部分金融资产配置为高风险的品种,如股票基金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人力资本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逐渐下降。同时,金融等其他资产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保障资产的合理增值,控制组合的风险水平,投资者应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提高固定收益产品(如债券基金、银行存款等)的占比。只有根据个人所处的不同生命阶段,结合个人自身资产组合中人力资本占比的变化,确定整体组合的构成,才能更好地规划和享受自己的美好生活。(华富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 曾刚)


相关文章
  • ·心理账户和组合管理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